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1 / 2)

自從趙瑁被禁足,朝野都在盯著他家,等著錦衣衛啥時候上門拿人。

所以毛驤過來抓人,並沒有引起什麼風波,就連趙瑁自己都很坦然。

身後事已經安排好,進了詔獄供出一些棄子,等死就可以了。

為了讓自己死的體麵一些,他已經想好了自殺的辦法。

王誌、麥至德等人收到消息,心中都不禁一沉。

從某個角度來說,被抓的反而可以做到坦然赴死,沒有被抓的才是最忐忑的。

隻希望一切都能如計劃那般,成功斷尾求生。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照例處理了一些政務之後,毫無征兆的談起了一件事情:

“咱準備冊封雄英為太孫,諸卿以為如何呀?”

朝堂霎時間安靜下來,許多人甚至連呼吸都放輕了許多。

立皇儲,哪是他們這些臣子敢置喙的。

以前或許有人敢發表意見,但自從胡惟庸案之後,這樣的人在朝堂已經基本絕跡了。

眾人將目光看向朱標,也就隻有他能發表意見了。

朱標並不意外,他早就猜到自家老爺子要做什麼,隻是沒想到會這麼著急。

雄英昨天才剛斷藥吧,真是一刻都不想等啊。

“父皇,雄英乃嫡長孫,理應立他為太孫。然《皇明祖訓》規定,宗室子弟十歲方可封爵,雄英年歲不足啊。”

有了朱標開頭,不少人也表達了差不多的意思。

朱元璋並沒有生氣,他能看得出來,這些人是在維護《皇明祖訓》的規定。

規矩不能輕易破壞。

要是他這個製定規矩的人都不遵守,後人就更不會遵守了。

不過他既然提出冊封太孫,自然也考慮過這個問題,已經找到了規避之法。

“《皇明祖訓》規定的是皇室宗親,太孫乃儲君,何時冊立不受此規約束。”

這就叫最終解釋權。

群臣頓時啞口無言,雖然朱元璋有些強詞奪理,但真要細說確實不違規,還很有道理。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宗室親王那也是臣,君和臣豈能用一套規矩。

況且太孫早立本就是他們樂於見到的,如此就不用冒險下注,直接效忠太孫就可以了。

見群臣都無話可說,朱元璋心下不無得意。

看看,咱就是有先見之明。

這時李善長出列道:“早立太孫有助於穩固江山社稷,臣附議。”

朱元璋大為高興,還是老戰友靠譜啊。

有人帶頭,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附議,其中尤以常遇春和藍玉一係,最是積極。

作為太孫的親戚,之前他們不敢吭氣,生怕給人留下外戚乾政的印象。

這會兒李善長帶頭支持,還有那麼多文武站出來,他們就再無顧慮。

這麼多人都支持了,剩下的人自然不敢不支持。

於是立太孫之事就此定下。

朱元璋那叫一個開心,大笑道:“哈哈,既然諸卿皆無異議,那此事就此定下。”

“太史令,選一個黃道吉日,將咱冊封太孫之事昭告天下。”

太史令大聲唱道:“臣遵旨。”

這時,李善長又說道:“按照《皇明祖訓》,太孫當為允字輩,是否在冊封之前先為其更名?”

他並沒有彆的意思,隻是覺得先改名再冊立,能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假如先冊立後改名,那冊立詔書上寫的就是原來的名字,說不定就會被有心人利用。

朱元璋卻心生不悅,咱剛才都已經說了,君和臣不同,你是真聽不懂還是假裝聽不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