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淮水以南儘皆為蠻夷之地,應天府在當時還是淮夷之土。”
“列國落魄貴族南下,經數十代人教化方才建立了楚國……”
“故,夏商周何來九州之地?”
“禹定九州,然這九州之地大多掌握在蠻夷之手,夏商周不過隻占據了一隅之地而已。”
方孝孺啞口無言,了解過三代史的他知道,這些都是事實。
但同時,他也為朱雄英的見識感到驚訝。
這麼冷僻的知識都知道,這少年不簡單啊。
酒樓內其他讀書人,比他還要震驚。
他們還是第一次知道這方麵信息,且還是從一個八歲小孩之口。
也不怪他們孤陋寡聞,古代書籍很珍貴,且科舉又不考史書。
大多數人接觸的基本都是四書五經,對於曆史的了解,也僅限於一些比較知名的君主和曆史事件。
朱雄英說的這些,完全超出了他們的知識範圍。
陳景恪算是最淡定的,因為這些都是他給朱雄英講的。
目的自然是通過曆史事實告訴他,華夏能擁有這麼大的領土,那都是靠先輩辛苦打下來的。
以此激發他開疆拓土的雄心。
隻是沒想到,他竟然將這些信息用在了這裡。
見眾人都被鎮住,朱雄英心下也不無得意,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所以,三代之時國土不過當今二三省之地,民不過數百萬。”
“此與老子所言之小國寡民無異也。”
“從南到北不過三五日路程,君主之令朝發夕至……朝廷治國如臂使指,自然天下大治。”
“當今大明坐擁十三省之地,生民六千餘萬,從南到北騎馬也要數十日時間。”
“朝廷的政令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傳遍全國每一寸土地。”
“今時與往日,相差甚巨矣,如何能用同法治理?”
“先輩於黑暗中探索,觀察古今之差異,尋找更適合今時之法,方才有今日之華夏。”
“若先賢皆墨守成規尊古不變,豈有今日之天朝上國?”
“吾隻聞變法圖強,未聞有複周禮而強盛之國矣,先生以為然否?”
方孝孺默然不語。
朱雄英越說越興奮:“先賢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為我華夏探索前路。”
“我輩豈能忘記先賢開拓之精神,放棄先輩之成果?”
“若先賢泉下有知,恐難以安眠矣。”
“我輩繼承先輩之精神敢為天下先,讓華夏走的更遠更加輝煌。”
酒樓裡的人再次騷動起來,這話大逆不道啊。
如果是平時,他們肯定會狠狠批判。
可是,和方孝孺的恢複周禮比起來,他們更願意接受朱雄英的觀點。
畢竟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
恢複周禮,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朱雄英深吸口氣,道:“最後我送給先生一句話。”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接著不等方孝孺說話,他又拱手道:
“謝先生聽我妄言……我還有事先走一步,咱們有緣再見。”
說完拔腿就走出酒樓。
這小子繃不住了。
陳景恪心下暗笑,也跟著起身離開。
隻留下鴉雀無聲的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