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點點頭,然後不滿的道:“你彆誇他,這小子藏了一肚子好東西,磨磨唧唧的不肯拿出來。”
“還大功,咱都恨不得打他一頓。”
陳景恪嘿嘿一笑,並沒有將這話當真。
老朱這個人,有時候很傲嬌,明明想誇人非要反著說。
“混凝土抗拉抗彎性比較差,澆築時可以在裡麵加入竹筋,以增加韌性。”
竹筋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前世有一座大樓,就是用竹子為筋,曆經百年而不倒。
最後還是因為年代太久遠,才被拆掉了。
拆掉後露出來的竹條,依然保持著足夠的韌性。
明朝的建築普遍不高,城牆也就十米出頭,用竹筋完全沒有問題。
這時,朱雄英圍著那個水泥疙瘩轉了好幾圈,然後摸著下巴說道:
“用這玩意兒在草原上修幾座城池,北元人還不哭死。”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不愧是咱的乖孫,和咱想到一塊去了。”
“現在北元人也學聰明了,咱們大軍出擊,他們就遷走避而不戰。”
“如果大軍太過深入,他們就派兵襲擾糧道。”
“等咱們大軍撤退,他們就趕著牛羊回來繼續生活。”
“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咱們空耗人力物力,卻毫無所獲。”
“有了城池就不一樣了,咱們的大軍可以和釘子一樣釘在當地。”
“咱倒要看看,他們準備如何破這一局。”
朱標也很讚同,說道:“有了此法,處處都是天險啊。”
“隻是可惜,混凝土的生產方法沒有辦法保密,容易為敵人獲取。”
陳景恪笑道:“殿下無需擔心,水泥隻是死物罷了,在會用的人手裡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況且,我大明軍隊縱橫天下,堅城要塞都不知道攻下來了多少座,再多幾座又能如何。”
朱標失笑道:“確實如此,倒是我有些小氣了。”
朱元璋笑道:“現在咱大明唯一的敵人,就是北元。”
“他們就算獲得了製作之法也沒用,草原上可找不到這麼多材料。”
“再說,咱巴不得他們修城呢。”
“修了城他們就不舍的走了,隻能留下和咱們正麵作戰。”
“這樣反倒是好辦了。”
中原王朝和草原遊牧民族作戰,最大的問題不是打不過,而是找不到人在哪。
伱主動出擊,人家四散躲避。
你撤退人家就聚集起來攻打你。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陛下,有了水泥築城,我倒是有個不錯的對付北元人的辦法。”
朱元璋立即就來了精神,問道:“什麼辦法?”
朱標和朱雄英也好奇的圍了過來。
陳景恪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畫了起來:
“將草原分成一個個的格子,讓歸順的北元部落,居住在這些格子裡,不允許擅自離開。”
“朝廷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修築城池派遣官員,就近管理這些部落。”
“還可以遷徙漢人,在城池周圍居住開墾農田……”
朱元璋思索道:“辦法是不錯,可也等於是讓北元部落,獲得了休養生息的空間。”
“一旦他們壯大,就有聯合起來反叛的危險。”
陳景恪說道:“陛下考慮的甚是,不過也能解決。”
“分拆,朝廷規定每個部落的人口上限,人數超過了就分拆。”
“將拆出來的人,遷到遠遠的地方定居。”
“讓他們一輩子,都無法聯係到原來的部落。”
朱雄英插話道:“還可以將他們遷到大明腹地,和漢人混居。”
“說漢話,寫漢字,穿漢衣……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被同化。”
朱元璋大喜:“好,格子安置加分拆之法一出,北元將再不複為禍矣。”
朱標想的更多,說道:“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草原隱患,有可能要在大明手裡,徹底解決了。”
眼見這個法子或許可行,幾人都變得非常興奮。
圍在一起商量更多的細節。
很快就有了一個大致的方案。
當然了,事情肯定不會那麼簡單。
在敵人的腹心之地修築城池,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
要做到萬無一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不過這些細節問題,自然由專門的人去設計完善。
最後,朱元璋說道:“此法暫時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等這次的革新完成之後,再著手實施。”
眾人都知道事情的輕重,紛紛點頭。
朱標又在應天呆了幾天,了解了變革的進程之後,就再次離京前往洛陽。
本來他是想多呆一段時間的。
現在材料還沒有到位,洛陽那邊還在平整土地。
新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正式動工,他去了也沒用。
有了混凝土情況就不一樣了,很多材料都需要調整。
比如糯米的需求量就降到了最低。
古代為了保證城牆的質量,會用糯米湯當粘合劑。
該說不說,這玩意兒確實好用。
缺點是代價太大了。
糯米的產量本就低,修城牆的用量又大。
僅僅是這一項,就占據了總投入的很大一部分。
關鍵是糧食寶貴,修城多用一點,百姓就少吃一點。
說城牆是用錢堆起來的,一點都不誇張。
而現在有了混凝土,糯米基本可以省下來了。
朱標離開之後,陳景恪和朱雄英又恢複了往日的忙碌。
白天學習處理政務,晚上回家做總結。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陳景恪終於將《洪武算經》檢查完畢。
沒有任何問題。
他長出了口氣,終於完事兒了。
之後就將書呈給朱元璋。
朱元璋早就知道此事,並沒有多說什麼,直接下旨刊印五千冊發行天下。
在變法的大背景下,《洪武算經》的成書,並未引起什麼動靜。
畢竟隻是一本算書而已,不被重視很正常。
除了陳景恪,此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這本書在科學界意味著什麼。
算經的事正式告一段落,陳景恪也輕鬆了許多。
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學習政務。
然而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毛驤入宮密奏:“臣已查到證據,李善長乃胡惟庸同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