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朱元璋還暗示,如果你們的表現讓大明滿意,有機會將你們的祖先放在大明的聖賢廟裡。
這一下,本就因為《華夏簡史》,對華夏這個概念高度認同的各藩屬國,可謂是欣喜若狂。
紛紛表示,聖賢廟是吧,我們馬上建。
這一下,儒生們徹底傻了眼。
不過朱元璋也沒有過於刺激儒家,畢竟還需要他們來治國。
在聖賢廟裡,三聖的地位是最尊崇的,排在主位。
三聖自然就是黃帝、老子和孔子。
黃帝居首,老子次之,孔子最末。
儒家也隻能無奈接受這個設定。
對此道教自然是最支持的,其實這也是他們支持聖賢廟的原因。
真以為我們道家,就任由你們儒家踩在腳下啊?
宋朝時期我們就敢站出來爭奪話語權,更何況是現在。
立了聖賢廟,就能借此衝擊儒家的地位。
尤其是在聖賢廟裡,老子位在孔子之上,這更是讓他們開心。
眼見儒家被壓製,聖賢廟成真,朱雄英很是興奮,但麵上卻裝作不屑一顧的道:
“儒家也不過如此嗎,咱們還沒怎麼發力呢,他們就倒下了。”
陳景恪啞然失笑,說道:“那是因為他們麵對的是洪武大帝,換成你,事情就沒這麼好辦了。”
朱雄英很是不服氣。
老朱則被這一記馬屁拍的神清氣爽,果然是咱的好女婿啊。
這倒不是陳景恪拉踩,朱元璋作為開國君主,天然擁有重新洗牌的權力。
再加上剝皮萱草殺出來的凶名,足以震懾儒生們不敢亂來。
換成彆的皇帝,估計皇城門口早就跪滿反對的儒生了,大半個朝堂都能癱瘓了。
甚至出現皇帝落水的事情。
說笑過後,陳景恪正色道:“你好像很不待見儒家?”
朱雄英愣了一下,說道:“有問題嗎?你和皇爺爺不是也很不待見他們嗎?”
朱元璋也意識到問題所在,表情變得嚴肅起來。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不,我和陛下並沒有不待見儒家。”
朱雄英疑惑的道:“那你們為何要打擊儒家?”
陳景恪回道:“打壓儒家,和不待見儒家,是不一樣的。”
“儒家是有其優點的,尤其是在禮法建設方麵,更是擁有碾壓其餘百家的優勢。”
“大明想要長治久安,也同樣離不開儒家。”
朱元璋也點頭說道:“景恪所言甚是,大明離不開儒家,這一點你要謹記於心。”
朱雄英更加疑惑,道:“那你們為何還要打壓儒家?”
朱元璋給陳景恪點了點頭,示意他來解釋。
如何對待儒家,最開始他也陷入了誤區。
還是通過陳景恪的講解,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才有了這一次針對儒家的行動。
讓陳景恪來講,能說的更清楚。
陳景恪也沒有推辭,說道:“打壓儒家是出於政治需要,不可使其一家獨大,否則他們就會反過來架空皇權。”
“宋朝的情況我與你說過許多次,最開始是宋室選擇了儒家。”
“可是到了後來,儒家反過來綁架了宋室……”
“隻有在儒家的規則之下,宋朝皇室才是皇室。”
“反對儒家規則,就會被儒家反噬。”
“這深刻的教訓,大明必須要吸取。”
“否則難保不會出現,皇帝易溶於水的局麵。”
朱雄英不信的道:“他們敢,不過是一群儒生罷了……”
陳景恪說道:“他們為什麼不敢?唐朝的太監都能廢立天子。”
“宋朝的儒生就敢綁架皇權……”
“若真讓大明的儒生徹底掌控國家,他們憑什麼就不敢廢立天子?”
朱雄英依然有些不服氣。
朱元璋補充道:“還記得咱下令‘祭孔止於曲阜’和將孟子移出孔廟之事嗎?”
“後來為何失敗了?”
“將孟子移出孔廟,是咱做的不對,儒生們反對咱不說什麼。”
“可祭孔止於曲阜有何問題?”
“咱才隻是想稍稍限製一下孔家的地位,就遭受儒家的反噬。”
“若是動作再大一點,恐怕受到的反噬會更大。”
“咱還是大明的開國之君,都尚且如此。”
“你們這些後繼之君,恐怕就更難以壓製他們了。”
鮮活的例子,比任何話語都更有說服力。
朱雄英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表情也變得凝重起來:
“我明白了,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我們要用儒家,卻不能將他們捧得太高,對嗎?”
朱元璋欣慰的道:“對,就是如此。你能明白這個道理,爺爺就放心了。”
陳景恪也鬆了口氣,進一步解釋道:
“之所以捧道家,還有個好處。”
“道家乃百家之師,它的地位高了,也有助於新思想的出現。”
“而且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就算成為第一顯學,也不會排擠打壓儒家,避免大明陷入學派紛爭。”
“這一點,是經過曆史驗證的,不用擔心出現什麼問題。”
他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打壓儒家,而不是為了消滅儒家。
必須要承認的是,儒家在構建禮法方麵確實有其優勢。
他所建立的道德體係,深深影響著每一個華夏人。
尤其是當前大明,更是離不開儒家。
所以,消滅他是不現實的。
但儒家可以用,卻不能捧的太高。
大明中後期的儒家是什麼德行,大家都看到了。
所以,陳景恪一直在給朱元璋講這方麵的道理。
尤其是聖賢廟計劃提出後,他就時不時的,給朱元璋分析一家獨大的危害。
老朱的政治素養是無需懷疑的,很快就琢磨透了其中的道理。
獨尊儒家確實能帶來穩定,但獨尊之後,儒家就會成為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當朱元璋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難有做不成的。
龍虎山、茅山、武當等等道家教派,為何會一起站出來支持?
自然不是巧合。
在確定要搞聖賢廟之後,朱元璋就私下聯絡過道家各大派。
無需給出任何許諾,就一句話,聖賢廟老子位列第二,賜至聖先師封號。
一直表現的與世無爭的道教,就露出了獠牙。
在關鍵時刻,給予了儒家致命一擊。
至於佛教,朱元璋都沒理他們,也無需理會。
作為道教最大的對手,他們必須要在行動上和道教保持一致。
若這一次他們選擇袖手旁觀,以後的大明朝,佛教就永遠也彆想抬頭做人。
至於和儒家站在一起?
算了吧,他們不想史書上出現‘洪武滅佛’之類的記載。
而最終,也果如朱元璋和陳景恪所預想的那般,佛道的表態,徹底壓倒了儒家。
但這並不是結束,而是爭端的開始。
不論是大明朝廷,還是儒家、道家和佛家,都要在這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裡,重新找準自己的位置。
直到局勢重新達成平衡。
而這期間,少不了各種鬥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