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恪早就見過朱棡和朱棣,可還是第一次以妹夫的身份相見,總覺得有點不習慣。
不過朱棡對他倒是很熱情。
之前就說過,朱棡這個人性情高傲。但一旦獲得他的認可,他是很有禮貌的。
無疑,陳景恪已經獲得了他的認可。
朱棣就有點小尷尬了,說起來陳景恪還給他媳婦看過病。
隻是因為前年徐達那一番話,讓他對陳景恪很是不服氣。
現在是服氣了,隻是心裡多少有點彆扭。
不過都是大男人,聊了一會兒之後他自己都笑了,太小氣了。
因為知道是陳景恪提出的封王建製,他們也就說了一下自己的理想。
朱棡想打穿西域,讓大明重現漢唐雄風。
不過現在又多了一個夢想,在碎葉川建立自己的王國。
碎葉川是唐朝名稱,指的是中亞地區的楚河,地點在費爾乾納盆地。
在漢朝這裡被稱為大宛。
費爾乾納盆地,是中亞的關中,當地最為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朱棡準備將國家放在這裡,足見他是真的了解過當地情況。
但眼下想打這裡,太難了。
現在西域歸屬察合台汗國,中亞霸主是剛剛崛起的帖木兒汗國。
也就是說,他要先消滅察合台汗國,再打敗帖木兒,才有機會完成理想。
隻能說,再接再厲吧。
朱棣的理想也不小,封狼居胥。
至於封國的事情,暫時還沒想過,等打敗北元再考慮也不遲。
陳景恪不禁在心裡琢磨,要不以後讓他下西洋?
算了,以後再說吧。
每到年底就有彙總,朝廷各部門也少不了。
對於大明來說,整體上是蒸蒸日上。
但明年也注定了是忙碌的一年。
比如這次朱標回京,就是帶著完整稅改方案回來的。
“大明立國已經十八年……再過幾天就十九年了。”
“民間漸漸恢複了元氣,但稅收這一塊依然在使用老辦法,這是很不合理的。”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我們製定了一套新的稅收方案……”
朱標將自己的方案給大家詳細介紹了一遍。
總結起來就是,征收商業稅,規範經商環境。
對各種關卡稅歸並征收,隻要拿著稅票理論上就可以通行天下。
避免一地一收,導致稅比貨物價格還高的情況出現。
另外還有車船稅、營業稅等等。
“漁業稅廢除,百姓飼養捕撈魚類不再征稅。”
“隻對出售的魚類征收商業稅。”
“對於糧食、蔬菜、瓜果、肉蛋等,關係民生的物品,采用輕稅製度,隻三十抽一。”
朱元璋連連點頭,說道:“這個好,糧食的稅太高,不利於轉運。”
“也會導致糧價過高,最終坑害的還是百姓。”
朱標最後總結道:“除了新稅法規定的稅種,其餘所有苛捐雜稅一律廢除。”
“若有非法征稅者,一經查出按律嚴懲不貸。”
朱元璋那是相當滿意:“好好好,標兒最後這句話咱喜歡聽。”
“當年元朝定的稅並不高,可下麵的貪官汙吏巧立名目,征收各種苛捐雜稅。”
“雜稅比正稅高了好幾倍。”
“最後這些錢,全都落到他們自己口袋裡去了,元廷一文錢都沒見到。”
“元朝社稷敗壞,很大程度是這些貪官汙吏導致的。”
“咱大明不能給貪官汙吏留下這樣的空子,把稅定死了。”
“誰敢巧立名目額外征稅,全都處死。”
馬皇後、朱雄英和朱棡、朱棣也都不禁點頭,這新稅法確實方方麵麵都考慮到了。
雖然看起來名目很多,但比起之前的苛捐雜稅,已經簡化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很多稅種,也隻是針對相關從業者,對普通人沒什麼影響。
比如車船稅,比如營業稅。
不行船不做生意,就不用繳納。
陳景恪也不禁讚歎,這份稅法就當前來說,確實非常合適了。
尤其是取消了關卡稅,在他看來才是這部稅法最大的進步之處。
古代一城一關卡,一地一關卡,貨物從南到北需要經曆幾十個關卡。
過關稅要超出貨物價格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這也是為何之前,百姓都喜歡去金鈔局倉庫兌換貨物的原因。
甚至有小商販去那裡進貨。
原因就是金鈔局不需要繳納關卡稅,商品價格非常便宜。
可以說,關卡稅是發展商業的最大阻礙之一。
現在雖然不是直接取消,但隻要繳納一次,就可以憑票通行天下,已經是一種極大的進步了。
對商業是一個極大的刺激。
這時,朱元璋習慣性的問道:“景恪啊,你覺得這部稅法如何?”
馬皇後、朱標和朱雄英,也都向他看來。
朱棡和朱棣有些詫異,什麼情況?
看這架勢,好像他不同意,這部稅法就不能行是吧?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漁業稅廢除。”
“百姓養殖捕撈水產品不再交稅,隻有出售的時候才交稅。”
“那麼養雞、養羊、養牛……雞下蛋、牛羊下崽……需要交稅嗎?”
朱雄英、朱棡、朱棣包括朱標,都有些懵,這還用問嗎?
朝廷也沒說這些東西要交稅啊。
但朱元璋和馬皇後,卻馬上就想到了問題所在。
朱元璋點頭說道:“景恪這個問題提的好,此事不說清楚,就有人敢問百姓征收這些稅。”
見四人有些不相信,他就歎道:“你們啊,對下麵的情況了解還是太少。”
“元朝時期貪官汙吏挖空心思巧立名目,養雞要交稅,雞下蛋也要交稅……”
“這些稅咱可都交過的。”
“彆說是前朝,大明有些地方,背地裡就有人在征收這些稅。”
朱標四人有些不可思議,倒不是懷疑朱元璋的話,而是沒想到大明竟然會出現這種離譜的情況。
陳景恪說道:“律法必須要全麵,有時候哪怕是一句廢話,也要加上去。”
“當立法者以為,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啊,何必再多此一舉寫進法條?”
“殊不知,這就會給人留下鑽空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