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開玩笑了,自家九族又不是批發的,誰吃飽撐了替他們作保。
但遼東又不能不打,怎麼辦?
群臣商議之後做出一個決定,派出一支使節團去一趟高麗,試探高麗王的態度。
高麗推崇程朱理學,朝廷決定投其所好,派遣一些讀書人前往高麗做學術交流。
誰都知道,這支隊伍是去遊說拉攏高麗讀書人和文官集團的。
雖然覺得宗主國這麼做有點掉架子,似乎是大明反過來求高麗一樣。
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最合適的辦法。
如果能靠遊說安撫住高麗,相當於是省卻了幾十萬大軍。
於是朝廷很快就組建了一支三百餘人的使節團,其中有官吏,有隨從,有讀書人。
但朱元璋依然不滿意,號召民間有才學的大儒前往交流學問。
然而響應者寥寥。
有些是不屑於去和蠻夷交流,認為是對自己的貶低。
有些則是惜命。
大明這麼大張旗鼓的行動,北元會不采取措施?
到時候人家來個當街刺殺,死了就白死了。
所以還是不去的為好。
這讓朱元璋非常生氣,對程朱門生也徹底失望。
雖然之前陳景恪一直貶低程朱門生,但朱元璋還是將信將疑的。
畢竟程朱理學那一套,太符合統治階級的需求了。
然而現在他終於知道,什麼叫道德標兵的雙標了。
靠這些人來治國,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樣了。
如果他沒有見到過陳景恪描繪的世界,或許會將程朱理學奉為圭臬。
現在……罷了,大明要走屬於自己的路。
但總有人會站出來當逆行者,成為那一縷光,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來。
並發表了一篇文章。
這次他沒有噴任何人,隻是詳細講述了儒學是如何成為顯學,又如何成為唯一顯學的。
孔子有教無類廣收門徒,教導出了無數的學生,又周遊列國宣揚學問。
無數先輩斬荊披棘才有了儒學的顯貴……
之前的儒生上馬能戰,下馬治國……
我等身為儒家門生,當效仿先賢廣播學問……
最後表示,他將親自前往高麗,踐行聖人之道。
此文一出,除了零星幾個人罵他沽名釣譽,儒家大多數人罕見的保持了沉默。
隨後不久,前去鴻臚寺報名的儒生就開始變多。
一個月後人數達到了六百餘。
看到這份名單,朱元璋欣慰的笑了:
“儒家興盛千年,還是養出了一些血性男兒的。”
“這些人回來之後,統統要授官重用。”
陳景恪也附和道:“儒家從來不缺仁人誌士,否則也不會為曆代所重。”
“北元人肯定不會坐視不理,要想辦法保護好使節團的人。”
朱元璋點點頭,道:“我給高麗王下一道嚴厲的旨意,讓他保護好使節團的人。”
陳景恪說道:“用處不大,高麗王不敢違背北元人的命令,找他不如找李成桂。”
“直接告訴李成桂,若使節團的人出了事,大明就拿他是問。”
朱元璋眉頭微皺:“這樣會不會將李成桂逼向北元?”
陳景恪搖頭,自信的道:
“不會,李成桂很聰明,他知道北元已經是強弩之末。”
“就算有高麗支持,也不過是多支撐兩年而已。”
“必然不會拿身家性命,去賭北元創造奇跡。”
“而且他是個有野心的人,跟隨北元他永遠都隻能當高麗王的臣子。”
“隻有大明奪回遼東,他才有兵變成為高麗之主的機會。”
“而且我們還能進一步,離間他和高麗王的關係。”
朱元璋問道:“哦,如何離間?”
陳景恪露出一個陰惻惻的笑容:
“咱們不是要私下,散布高麗王非恭湣王血脈之事嗎。”
“將謠言散布出去之後,再將黑鍋扣在李成桂頭上。”
“就說他想造反,才故意散布的謠言,想動搖高麗王的地位。”
“到時候李成桂就隻能抱緊大明的大腿。”
“您讓他保護好使節團,他定然不敢怠慢。”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真陰險,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
陳景恪笑道:“他坐的就是火山口,不烤他烤誰啊。”
一支千餘人的使節團,就此組建完成。
大明朝廷交給了他們兩個任務,其一是和高麗讀書人交流,宣揚程朱理學。
其二就是宣揚《華夏簡史》,重申大明和高麗的宗藩關係。
使節團將會乘船去山東青州,在那裡乘坐水師戰艦前往高麗。
在出發前,陳景恪去見了方孝孺。
“方兄,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明白,多的我就不多說了,一路保重。”
方孝孺笑道:“我知道,從現在開始我就是程朱門生,保證壞不了朝廷的大事。”
說到這裡,他臉色凝重的道:“我也要給你說一件事情,希望伱能想辦法解決。”
陳景恪正色道:“請說。”
方孝孺嚴肅的道:“人殉,民間時有人殉之事發生,希望你能遊說陛下廢除此暴政。”
陳景恪有些驚訝:“人殉,那不是早就廢除了嗎?怎麼還會有?”
“而且人殉隻有皇室和權貴才能使用,民間竟敢有人這麼做?”
方孝孺搖頭道:“不,並沒有明令禁止人殉,隻是有些朝代約定成俗不使用人殉。”
“比如漢唐時期就推崇陪葬製度,皇帝信任的大臣死亡,陪葬在皇陵。”
“在民間,私下使用人殉者雖然越來越少,但也時有發生。”
“隻不過都是私下行為,沒有被曆史記錄而已。”
“遼、金、元乃蠻夷立國,保持著人殉製度,他們的行為使得人殉之風複熾。”
“大明也繼承了這一行為,太子妃薨逝,伺候她的所有宮女宦官全部殉葬。”
“齊王榑薨逝,妻妾奴婢三十餘人殉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尚且如此,民間自然多有效仿者。”
“有些大戶死後,會將寵妾、奴仆殉葬。”
“還有些會購買奴婢、孩童殉葬……”
“據我統計,每年都有數千人因此而慘死。”
陳景恪心情非常沉重,太子妃呂氏暴斃,宮女太監陪葬之事,他自然知道。
但他以為隻是朱元璋殺人滅口罷了,沒有往人殉方麵想。
至於齊王朱榑,因為葬禮是在他封地舉行的,陳景恪沒有參加並不知情。
現在他才知道,大明竟然還有這樣的惡政。
每年數千人,看起來不多,但他們的死法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想到這裡,他表情凝重的道:“你放心,此事我一定會勸諫陛下。”
“此等惡政,我大明必不能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