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給朱標上課(2 / 2)

不用問就知道乾啥去了。

陳景恪也沒閒下來,剛坐了沒一會兒,朱標就派人將他喊走商討新政去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皇位更替就在眼前。

朱標也在加緊製定登基後的施政計劃。

前幾年以休養生息為主,可如何實現休養生息是需要計劃好的。

而且休養生息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很多以前被耽擱下來的工程,也要陸續重啟才行。

這其實也是受陳景恪的影響。

古代朝廷很少做發展計劃,甚至可以說就不會做計劃。

基本都是根據君主的意思來做事。

陳景恪不一樣,他喜歡做計劃。

任何事情都會先問,計劃做好沒有。

受到他的影響,大明朝廷也開始習慣了做計劃。

現在朱標要做執政計劃,肯定不會放著陳景恪這樣的計劃達人不用。

陳景恪也確實沒有讓他失望,一出手就提出了長短兩個計劃。

“長期計劃,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計劃。”

“比如殿下提出的墾荒令,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

“短期計劃,就是設置一個短期的目標去做。”

“也可以將長期計劃分拆,每年完成多少任務等等。”

“長期計劃我就不多說了,殿下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重點要說的是短期計劃。”

朱標深以為然,隻是幾句話,就讓他對施政策略有了許多想法。

陳景恪繼續說道:“短期計劃,我以為也不能太短,以五年為一個周期是最合適的。”

“為什麼要以五年為單位呢?國家計劃太短了也不好。”

“官員任期一般為三到五年,很多時候一個計劃還沒有完成,主導這個計劃的官員就調走了。”

“新上任的官員,往往會拋棄前任的政策……這其中的原因我不說諸位也懂。”

大家自然懂,就是政績問題。

前任提出的計劃,完成之後功勞也是他的,繼任者自然沒有興趣替人做嫁衣。

“這就造成一個惡果,政策缺乏延續性……”

“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因為周期長,沒有官員願意做。”

“就算強行做了,等該官員調走也會被繼任者廢除,好事變成了壞事。”

“這也就導致,地方建設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如果將計劃的周期設置成五年,官員即便調走了,繼任者也要繼續執行這項計劃。”

“如此就能保證政策的延續性,不至於因人而廢。”

“還有一個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為周期來建設的。”

“比如修築馳道、大型水利設施等,還有大型鐵礦場,也需要三五年才能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

“就算是擴張領土,也需要一到兩年才能打下來,再用三年來維穩。”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穩腳跟,然後恰好可以製定下一階段的計劃。”

“當然了,這個五年也隻是綜合計算下,得到的一個大致時間。”

“並不是所有的計劃,都一定要在五年內完成,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才行。”

朱標微微頷首,這個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隻是一個取中的時間點,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個總結報告,進行微調。

但五年計劃就是總綱,微調也是圍繞總綱進行的,不是隨便來的。

陳景恪繼續說道:“國家製定發展計劃,還有一個好處,強化朝廷對地方的掌控。”

“現在朝廷製定了統一的發展規劃,地方再根據朝廷的計劃,製定符合本地的情況的發展計劃。”

“就相當於是朝廷在指導地方的發展,也是一種強化對地方的管理途徑。”

古代,雖然國家是大一統的,但事實上朝廷對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統一征稅,大多數地方都在獨立發展。

這種情況還體現在資源調配上。

很多人會說,征稅、征用民夫之類的,還不夠統一嗎?

資源調配沒那麼簡單,包含的麵更廣。

比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這都是資源調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這種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調度全國物資解決問題。

而且資源不僅僅包括實物,還包含管理經驗。

“一個地方發生了瘟疫,當地衙門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處置方案,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然而這個方案卻無法得到有效推廣,隔壁縣發生了同樣的災害,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從頭摸索一套方案。”

“僅此一項,每年都要造成無數人死亡,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如果朝廷出麵總結經驗教訓,然後頒發全國學習,就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朱標連連點頭,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治國良策啊。

朝廷主導全國發展,統籌全國資源分配。

都不用實踐檢驗,隻是想一想他就能看到其中的好處。

既強化了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又能讓國家更好的發展。

“還有嗎?”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想要實現統籌管理,想要製定國家級彆的發展計劃,就必須學會用數據說話。”

“隻有數據才能讓朝廷更加直觀的,了解全國的情況。”

“還是以墾荒令為例,朝廷可以采用兩種管理方式。”

“一種是粗放式管理,就是製定一個大致的政策,任由百姓去開墾,開多少算多少。”

“還有一種是有計劃的開墾,總計劃開墾多少地,需要多少年完成,每年完成多少。”

“這就需要朝廷對全國可開墾荒地的數量,有一個了解。”

“僅僅是這樣還不夠,還要了解每個地方有多少富裕勞動力。”

“因為隻有富裕勞動力才有能力去開墾荒地……”

“通過各種數據,大致可以計算出,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墾荒計劃。”

“然後再細分到每一年,每個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畝。”

“同時,掌握了土地情況和人口密集度,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資源。”

“將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遷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各行各業都是如此,隻有將國家數據化了,才能製定出可行的發展計劃。”

“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