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中央不是皇帝(2 / 2)

“希望他以後明禮慎行,你以為如何?”

馬皇後讚道:“明謹,明謹,不錯。既有字意,又有寓意。”

“這個字取的好,你這些年的書沒有白讀。”

“嘿嘿,那是……”朱元璋先是得意,然後才反應過來:

“不對,妹子你變著法的埋汰咱呢。”

——

且說朱標返回東宮之後,立即讓人將陳景恪叫了過來,屏退左右後說道:

“爹已經同意強化內閣了。”

陳景恪不敢置信的道:“真的?這……您是如何說服他老人家的?”

朱標感動的道:“我什麼都沒說,隻是告訴他太累,想要內閣幫我分擔一點任務,他就同意了。”

陳景恪知道他不想多說過程,就很識趣的不問了。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老朱同意分權給內閣就足夠了。

原本朱標詢問他,是否需要對中樞機構做出調整,以適應新政策的需求。

他沒有回答。

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老朱不會同意。

在他想來,給內閣票擬權已經是極限了。

就這還是看在朱標有高血壓的份上,老朱心疼兒子才捏著鼻子同意的。

還想強化內閣,隻能等到他閉眼才有機會。

哪知道,朱標隻是去乾清宮轉了一圈,老朱竟然就鬆口了。

著實出乎他的意料。

是老朱想通了?還是朱標口才好?

但想來是前者居多,老朱這個人不是用語言能說的動的,隻可能是他自己想通了。

越是如此,陳景恪就越覺得不可思議。

朱標知道他在想什麼,說道:“彆想此事了,我找你來是商議一下,內閣該如何改製。”

“現在你可以放下顧慮,將你的想法告訴我了吧。”

朱元璋都同意了,陳景恪自然不會再有顧慮,說道:

“首先將軍權、監察權和司法審判權剝離出來。”

“五軍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獨立運作,隻對天子負責,不歸內閣管理。”

朱標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頷首道:“甚合我意,內閣隻是單純的行政機構,不可過問其他。”

陳景恪繼續說道:“再說回內閣,給予其票擬和駁斥權。”

“上對天子負責,下領導各衙門管理民政事務。”

朱標再次頷首,這個革新措施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想要統籌協調全國資源,就需要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

廢除丞相府之後,就需要一個新部門來承擔這個責任。

內閣無疑是最適合擔任這個職務的。

見他同意這一項政策,陳景恪心中的石頭徹底落地。

內閣製,終於回歸原來的節奏了。

不過並不是完全回歸,因為前世的內閣明顯權力過大了。

全國軍政大權都歸它管理,而且內閣成員全是儒家之人,最終一個好好的機構弄成了那個爛樣子。

現在內閣成員是從各個群體裡挑選的,儒家再也無法一手遮天。

而內閣沒有了軍權、監查權和司法審判權,權力也極大的縮小了。

最主要的還是軍權,這個隻能掌握在最高領袖手裡,否則必然會導致國家大亂。

大體框架製定好之後,陳景恪又對內閣內部機構做出了設置。

“在內閣中設立辦公司,協助內閣學士處理各項工作,以及負責內閣內部事務。”

“設立中書司,掌誥敕、製詔等任務。”

“設立門下司,掌管政令傳達,負責與各衙門對接。”

“……”

這套機構,參考了前世政府機關的設置,又結合了三省六部製的特點,糅合而成。

陳景恪自認為,非常適合這個時代了。

朱標也很認同這一點,新內閣確實非常完善了,比他想的還要細致。

接著,陳景恪又對中樞官員的選拔提出了建議:

“站在九層高塔上的人,是無法看清地麵上的細節的。”

“同理,中樞高官是無法真正了解民間真實情況的,很容易出現何不食肉糜的悲劇。”

“且邊防也是國之大事,如果中樞官員對邊關情況不了解,也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一個辦法,從選拔中樞官員上做文章。”

“官員必須有基層和邊關地區的工作經驗,才能出任中樞官員。”

“這個中樞官員,包含了六部侍郎、尚書以及內閣學士。”

這裡的基層工作經驗,不是去村裡當村官,而是至少擔任過縣令。

朱標眉頭微皺,說道:“恐會釀成李林甫舊禍。”

唐朝中前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隻有在邊軍擔任過將領的人,才能為相。

李林甫為了長期擔任丞相,就拚命提拔異族將領,打擊在邊軍當過將領的漢人。

因為異族當丞相的難度更大。

安祿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失去控製,最終差點葬送了唐帝國。

陳景恪解釋道:“殿下誤會了,我說的邊關工作經驗,不是讓他們去邊軍當將領。”

“而是去邊關省份為官,管的還是民政。”

“而且大明是軍政分離的,不會出現李林甫那種情況。”

朱標這才釋然,說道:“是我想差了,你這一條意見提的不錯。”

“以後有誌於進入中樞的,會自己想辦法去基層去邊關曆練的,這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

然後他開玩笑的道:“如此,你想進入中樞,就要去地方和邊關走一遭了呦。”

陳景恪回道:“我隻願為大明天子的幕僚,對進入中樞毫無興趣。”

朱標啞然失笑,說道:“彆那麼認真,我就是和你開個玩笑。”

“那一套規矩是給常人定的,你的能力無需走這個過場。”

陳景恪嚴肅的道:“不,這個形式必須要遵守,不可為任何人破例,即便他是天生聖人也不行。”

朱標愣了一下,讚道:“景恪真乃至誠君子也。”

製定規矩容易,能遵守規矩難。

你給天才破了例,彆人就敢打著效仿你的幌子,提拔一百個庸才。

所以,有些規矩皇帝也要遵守,想走後門就想彆的辦法。

至少那塊遮羞布不能被扯下來。

陳景恪長歎一聲說道:“其實也就開國初期,才有平民能一躍而位列中樞。”

“等國朝穩固階級逐漸固化,普通人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有機會展望一下中樞之位。”

“這條規矩其實就是給權貴官僚家族製訂的,讓他們將重點培養的後人,主動送到基層和邊關去曆練。”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