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過真實情況,老朱也不在說什麼,接過菜團子就吃了起來。
酸澀帶著一股鹹味兒,沒有一點油腥,口感寡淡難以下咽。
可是老朱和馬娘娘卻麵不改色,津津有味兒的全吃了下去。
這讓幾個老漢更加的高興,這兩口子雖然現在富貴了,卻不是忘本的人,不錯不錯。
所以吃完飯,大家也沒有散開,繼續聊了起來。
“老弟不好好在家享福,怎麼跑到這裡來了?”
老朱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借口:“家裡開了布莊,蘇州府的棉布絲綢那是有名的好,我來采購一些回去。”
家鄉被誇,老漢們非常高興:“老弟是有眼光的,我們這裡的絲綢棉布,都賣到海外去了。”
“我的婆娘、兒媳婦,全都是織布能手,每年賣棉布賺的錢,都快趕上二十畝水田的產量了。”
老朱眉頭一挑,說道:“哦,賣布的收入能有這麼多?”
老漢信誓旦旦的說道:“有,怎麼沒有。”
“村子裡每天都有商販過來采購,棉布還在織布機上,就被人訂走了。”
“要不是老漢手笨,恨不得自己一天十二個時辰坐在織布機上。”
禿頭老漢抱怨的說道:“就因為棉布能賣錢,現在我們這裡好多人家都不種糧食了,改種棉花。”
“這些人呐,就是見錢眼開,才過幾天好日子就瞎折騰。”
“都不種糧食了大家吃什麼?遇到災年,有錢都買不到糧食。”
提起此事,一群老人都罵罵咧咧的。
尤其是改種棉花的,大多都是軍戶安置村以及外族安置村落,更是讓著群老人憤怒不已。
“上好的地都給他們糟踐了,要是給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一個個把他們的頭給摘了。”
朱元璋和馬娘娘隻能無奈安撫。
這本身就是朝廷的政策,他們還真不能說什麼。
當年軍製改革,將軍戶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江南安置的也不少。
軍隊消息是較為靈通的,尤其是朱雄英搞的撫慰使計劃和陳景恪的文明治軍計劃。
在給軍人上政治課的同時,難免會講一些彆的。
所以軍隊在思想方麵反而比較開放。
思想更加開放的軍人自然會影響到家屬,所以這些軍戶村子,比起傳統村莊也更加開放。
普通的村子,還在為多收了三五鬥糧食開心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轉型種經濟作物了。
蘇州府的絲綢天下聞名,他們就養蠶繅絲。
因為海貿興起導致棉布緊俏,他們就改種棉花搞紡織業。
至於異族村落,則是一些投靠大明的蠻夷部落,被打散安置在大明各地。
比如遼東各族,比如一些內附的蒙古部落。
還有一些是本地的蠻夷部落,在大明的各項政策保障下,遷徙到平原地區定居。
朝廷給他們取漢名,穿漢族服飾,吃漢族的食物,周圍接觸的也全是漢人,最多一兩代人就變成漢人了。
啥,害怕他們作亂?
不好意思,異族村落旁邊就是軍戶村,亂一個試試。
異族普遍不善農耕,相比起種糧食,他們反而更喜歡種桑養蠶。
於是當地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普通農村主要種糧食,擠出一些邊角的地方種植一些棉花,或者種植幾顆桑樹。
軍戶村子棉花和桑樹種的都有,異族村子則以種桑居多。
軍戶村和異族村自己的糧食不夠吃,就拿錢去買普通村子的糧,屬於是三贏局麵。
然而對於世代為農的老農民來說,如此好的田地竟然用來種棉花和桑樹,簡直是暴殄天物。
換成幾年前宗族勢力還沒有被打散之前,搞不好會因此發生械鬥。
現在嗎,一邊罵對方是蠢貨,一邊高高興興的把糧食賣給對方。
買糧食的人多了,糧價自然就漲,能多賣錢當然高興了。
關於南方人把良田拿來中棉花和絲綢,也是朝廷有意引導的,相關技術就是朝廷給的。
目的自然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商業經濟。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多的良田改稻為桑為棉,會不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呢?
放在以前肯定會,現在完全沒啥影響。
北方現在也漸漸恢複了一些元氣,已經能自給自足,不再需要朝廷補貼。
這就大大減輕了朝廷的糧食壓力。
然後就是對南洋的開發。
交趾已經逐漸穩定下來,開始源源不斷的向大明供應糧食。
中南半島其他國家以及南洋諸島嶼,也學會了用糧食從大明換取各種生活必需品。
為此,朝廷還做出了一個規定:
大明商船出海歸來,必須要有三分之一的空間裝滿糧食,封頂三千石。
事實上,這個封頂限製完全是多餘的,海商巴不得多運一點糧食回來。
原因很簡單,他們出海的時候船艙裝滿了貨物,回來的時候船艙幾乎是空的。
現在的世界貿易,大明是單方麵的商品輸出國。
絲綢、棉布、茶葉、瓷器、糖、玻璃等等商品,暢銷全世界。
可是其他各國的商品,大明都不感興趣——香料除外。
前世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工業國拿中國都沒有什麼辦法。
英國因此惱羞成怒發動鴉片戰爭,用武力逼迫滿清政府做不平等貿易。
現在是大明初年,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一船船商品運輸出去,拉回來的是金銀銅貴金屬,外加一點當地的特產。
有些聰明的,已經開始在當地采購原材料,運回大明賣給作坊主,生產成商品再賣出去。
還有些人被逼無奈,連生鐵都采購,拉回來重新熔鑄賣給朝廷。
但工業化之前,全球生產力都不咋地,哪有那麼多原材料給他們買?
所以,大多船都是空著回來的——不,是拉著一船的壓艙石回來的。
大明需要糧食,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好事。
反正船空間多的事,能買糧食拉回來也好啊。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在南洋采購大米,順路帶回大明出售。
雖然利潤不高,但也比空船回來要強的多不是嗎。
這其實也是陳景恪商業計劃的一部分,他很清楚糧食安全才是底線。
無論做什麼,都要先保證糧食供給。
本國發展工商業會影響糧食生產,那就去國外采購。
事實上,大明戶部已經是目前最大的糧商。
每年從各地采購新糧填充各大糧倉,再將各糧倉內的陳糧流入市場平衡糧價。
海商運回來的糧食,主要流入民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