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你們準備好錢了嗎(1 / 2)

第367章你們準備好錢了嗎

之前給朱雄英說要造一個計算時間的工具,陳景恪並沒有忘記。

回去後,先將自己記得的鐘表大致結構畫了出來,並將大致原理也寫了出來。

為什麼是大致呢,因為他也沒造過這玩意兒,實在不知道具體什麼情況。

隻能根據印象進行推導,並根據自己的物理學知識進行解釋。

至於對不對……隻能看運氣了。

不過雖然沒造過鐘表,卻也了解過這玩意兒的大致發展史。

對現代鐘表影響最大的事件,出現在北宋時期。

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製作了水運儀象台。

該儀器首次利用了擒縱器――鐘表的核心結構。

總之就是,經過蘇頌等人的設計,該裝置能夠準確的記錄時間。

並且還製作了報時結構,每刻鐘報時一次。

西方的鐘表,就是根據這玩意兒改進出來的。

可惜該裝置毀於戰火,之後就再也沒有仿製過。

不過,它的結構圖肯定傳下來了,否則西方人是咋知道擒縱器,咋仿造出鐘表的?

如果能將結構圖找到,事情就簡單的多了。

那麼,哪裡能找到水運儀象台的結構圖呢?

毫無疑問,欽天監。

天文星象涉及讖緯之事,一般是不允許民間私學的。

在某些特殊時期,藏匿相關書籍都有可能被判刑。

但欽天監是可以光明正大研究這玩意兒的。

水運儀象台這麼重要的天文儀器,那裡定然有記錄。

他立即去欽天監找到了鄔秉讓。

這位欽天監監正靠著嘴巴嚴,以及那次天象事件配合的好,再加上自己為人低調,活的相當滋潤。

陳景恪找他幫忙,他自然不敢怠慢。

啥?天文知識涉及機密,不能隨便給人?

嗬……

他立即就將水運儀象台的資料拿了出來,厚厚的一摞子。

有結構圖,有文字介紹,非常的詳細。

並且他還隱晦的表示,能否給皇帝說說話,讓欽天監也仿造一台?

陳景恪並沒有直接答應,隻是說研究過後再說。

鄔秉讓有些失望,卻也不敢多說什麼,就給陳景恪講解起整套結構。

越聽陳景恪就越是震驚,也終於明白為啥後來的朝代沒有再仿造了。

這玩意兒的主體結構高十二米,算上彆的配套零件,足有十五米左右,也就是五層樓還高一點。

再研究具體的細節,真有點黑科技的感覺。

比如,該結構還連接了一百六十二個木人。

這些木人刷著不同的顏色,身上刻著不同的字符。

不同的時刻有不同的木人出現。

大家隻要看到木人身上的顏色和字,就能準確知道幾時幾刻。

陳景恪看的歎為觀止,忍不住在心中爆粗口:

這踏馬是北宋造出來的玩意兒?

老祖宗這是有多少東西失傳了啊。

不行,這玩意兒一定要仿製一套出來。

既是為了繼承發揚祖宗技藝,也是為後世多留下一些瑰寶。

不過不著急,先研究鐘表。

把鐘表研究出來,再對水運儀象台進行一些改造,保留原有結構的情況下,把表盤裝上。

想到這裡,他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鄔秉讓。

聽說他要在水運儀象台的基礎上做改進,鄔秉讓很是震驚,然後就是興奮。

要是彆人說這話,他肯定不相信,會認為對方癡心妄想。

但陳景恪說這話,他深信不疑。

並且立即表示,自己也想參與進來。

最後雙方商定,欽天監和洛下書院一起研究。

等研究出來之後,鐘表歸書院,陳景恪負責說服皇帝讓欽天監打造一台新式儀象台。

屬於是大家各取所需了。

再說書院那邊,學了小兩年一直都在打基礎。

老師倒還好說,部分學生確實有些失望。

我們是來學習傳說中的理科的,怎麼這麼久都沒見動靜?

莫非是陳伴讀不想教?

陳景恪突然通知,要帶領師生製作一個計算時間的機械工具,讓大家體會一下理科的美。

同時也解決洛下書院的經費問題。

大家有多興奮可想而知。

這裡解釋一句,洛下書院是陳景恪的私人書院,並非朝廷開辦。

原因很簡單,朝廷的錢不是隨便花的。

出錢辦學也可以,朝廷要派遣學政官吏進行管理,必須要按照國子監劃定的科目授課。

說白了,拿了朝廷的錢就要受朝廷的管。

想搞特殊也行,但要遭到朝野的非議。

陳景恪不想搞特殊,也不想自找麻煩,乾脆就自己出錢弄了。

當然,說是自己出錢,實際上辦學經費一大半都是權貴資助的。

至於他們為什麼要資助陳景恪,無需多做解釋。

但光靠權貴資助也不行,畢竟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人家投資了是有所求的。

況且,彆人的錢花起來也不自在。

陳景恪就一直想給書院,弄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於是就將主意打到了鐘表頭上。

言歸正傳。

得知陳伴讀要再次展示理科知識,而且還要大家一起參與,師生們都非常高興。

這個消息也很快就傳了出去。

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各權貴,他們都興奮不已。

陳伴讀終於聽到我們的心聲了嗎?

然後消息傳到了外界,大家對此也都是眼前一亮。

大家關注的重點在於,這是一件計時用的工具。

時間有多重要自然都懂,自古以來一直在想辦法計時。

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日晷和漏壺。

但這兩樣東西都有缺陷,使用非常不方便,關鍵不是一般人家能裝備的起的。

如果陳景恪能造出一個輕便,又能準確記錄時間的工具,那可是太好了。

至於能不能造出來……

還是那句話,對陳景恪的本事,沒有任何人懷疑。

他說要造好東西,那肯定是能造出來的。

畢竟留聲機這麼不可思議的東西都造出來了,更何況是區區記錄時間的小玩意兒。

就連隔壁打擂台的方孝孺,都被搶去了一些風頭。

實際上研究鐘表的真正主力是鄔秉讓團隊,書院的師生隻能打打下手。

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研究的進度才會那麼快。

在陳景恪的提醒下,結合水運儀象台的結構,隻用了一個多月就造出了雛形。

不過這個雛形並不完美,首先就是沒有指針,其次就是運轉的頻率不對。

轉一圈並不是一天,要麼快,要麼就慢。

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正確的頻率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調試。

又經過四個多月的完善調試,終於在六月末拿出了第一款成熟的產品。

陳景恪第一時間回到書院,朱雄英也跟了過來。

這可是陳景恪答應他的小玩意兒,他自然要過來瞅瞅。

來到書院,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刷著棗紅色油漆的木頭盒子。

盒子高五尺,寬一尺半,厚一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