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操控輿論(1 / 2)

換成以前,陳景恪是不敢主動挑起保守派和激進派矛盾的。

主要是輿論這一塊不好控製。

但朱標的那一課讓他豁然開朗,隨便兩派怎麼爭,都改變不了朝廷的決定。

讓他們爭一爭,反而能讓很多問題浮出水麵。

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在保守派雞蛋裡挑骨頭的勁頭下,被掩蓋起來的問題逐一揭露出來。

激進派也有些啞火了,隻能想辦法補救。

陳景恪自然不會看著激進派被打壓,於是在新一期的《大明周報》上,就出現了很多篇中立的文章。

其中出自方孝孺的那一篇引起了巨大轟動,並被激進派奉為圭臬。

甚至被拿到朝堂上來和保守派做辯論。

這篇文章讚同了保守派的做法,認為開海政策確實造成了很多問題。

激進派為了利益選擇了刻意隱瞞。

若沒有保守派查漏補缺,國家早就出大問題了。

並且還把主要的問題一一羅列,並指出造成的危害。

還有些藏的很深暫時沒有被發現的問題,也被他指了出來。

看到這裡,保守派都露出了喜色。

果然不愧是唯物學的開派宗師,出手不凡啊。

隻是越往下看他們就越覺得不對勁兒。

誇完保守派之後,方孝孺話鋒一轉開始替激進派找補起來。

開海確實造成了問題,但也帶來了好處啊。

然後又從國家財政、糧食、民生等方麵,進行了講述。

而且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還拿曆朝曆代做對比。

之前朝代都遇到的難題,在大明被很好的緩解了,不得不說開海有功。

所以,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多政策都是在推行過程中一步步完善的。

他還拿稅法舉例,從古代的井田製,到兩稅法,再到現在的攤丁入畝一條鞭法。

幾千年才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如果古人因為種種漏洞,就不搞稅法,那永遠都不會有大明的惠民政策。

開海也是一樣,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能因為存在缺陷就認為它不好。

查漏補缺,完善製度,不正是朝中袞袞諸公的責任和義務嗎。

否則,朝廷和萬民要你們做什麼?

如果僅僅隻是這些,這篇文章還不足以被大家重視,真正的精髓在後麵。

在對事情進行了總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後,他針對部分問題給出了解決的辦法。

其中重點強調了教化問題。

既然出海百姓變壞是因為缺少教化,因為環境不好,那我們就改變環境。

在每一個有明人存在的地方,建立明人聚居區。

在這個聚居區裡,施行華夏文化,推行華夏教育。

當然了,建立這樣的聚居區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朝廷來解決了。

_ttkΛn_¢o

我隻是在野一閒人,隨便說說,至於如何做還需朝中諸公酌定。

――

方孝孺寫完文章,就繼續研究自己的學問去了。

外界卻因為這篇文章吵的更凶了。

不過吵來吵去,依然就那幾件事情,沒什麼可贅述的。

這篇文章真正的作用,是讓激進派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海外建立漢人聚居區,這個建議在現代看來,實在沒什麼高明的。

不就是唐人街嗎?有什麼好說的。

但在大明這是首創。

這個建議就像是一株火苗,照亮了激進派心中的迷霧。

獨屬於明人的聚居區,不但能解決風俗習慣、教育等問題,還能同時解決很多其他問題。

比如方便對海外明人進行管理,能儘可能的確保大家的安全。

在這個提示下,激進派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計劃。

並提交給了內閣。

朱標看完之後不置可否,然後就將其公之於眾。

保守派看到這份計劃頓時就樂了。

倒不是這份計劃寫的不好,而是太好了。

“試問,建一個這樣的聚居區,朝廷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這個聚居區建好後,由誰來管理?”

“如果由當地人自治,那朝廷不是為人做嫁衣嗎?”

“如果由朝廷派遣官吏,那還搞什麼聚居區啊,直接建立郡縣製不就可以了嗎?”

“你們不會不知道,朝廷為何不在海外建立郡縣製吧?”

一席話問的激進派啞口無言。

他們光想著建立聚居區了,卻沒想過由誰來建,又由誰來管理。

讓朝廷出錢出力來建?

彆開玩笑了,換成誰都不可能答應的。

就在此時,又有一個人站出來,問出了一個堪稱絕殺的問題:

“如果有一個海外國家,要出錢出力在大明的土地上,為他們的子民建立一個聚居區。”

“這個要求,咱們可能答應嗎?”

“情同此理,彆的國家會允許大明朝廷出錢,在自己的國家建一個明人聚居區嗎?

“就算他們迫於壓力同意了,心裡也會有疙瘩,說不定哪天南洋事故就會重演。”

這一番質問,直接宣告激進派的解決方案失敗。

不過他們卻並未氣餒,被否其實是在他們意料之中的事情。

這麼大的事情,怎麼可能一次性就通過。

在內部會議的時候,一個名為謝允的工部郎中這樣給大家打氣:

“就連陳伴讀的很多政策,都要經過三番五次的完善才能通過,更何況是我們。”

“失敗不可怕,至少有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不是嗎。”

這讓部分泄氣的人,重新振作起來,大家集思廣益開始商量解決的方案。

既然朝廷不會出錢糧,那就找當地人自己出。

“聯絡當地的大族,再向海商、百姓募捐一部分……”

“聚居區的標準不要定的太高,先把人聚在一起,把書院開起來再說。”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落魄書生,雇傭一些過去。”

“實在不行,就找一些識字的人去照本宣科,灌灌耳音也總是好的。”

“先把架子搭起來,再考慮彆的。”

“至於管理,肯定要遵守當地律法,但在不違背地方律法的情況下,實行一定的自治。”

“大家推舉一部分人出來管理聚居區。”

“同時也代表聚居區,和當地朝廷衙門進行交涉,維護明人的利益。”

在眾人的商議下,一個全新的更具有可行性的計劃,逐漸成型。

然而就在他們忙著完善自己自己計劃的時候,大明周報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撰寫者不是彆人,正是淡馬錫總督傅安。

他在文章裡詳細介紹了南洋當前的局麵。

經過這次慘案,南洋漢人隻剩下不到二十萬,大族幾乎被土人消滅殆儘。

當然,不全是被土人殺的。

狡兔三窟,有些南洋大族在彆的地方還有產業,有一部分人員逃過一劫。

但後來被查到參與過欺騙大陸百姓的事情,被淡馬錫總督府給打擊了。

總之就是,南洋漢人所剩不多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