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勳章(2 / 2)

連應天府都出現大批災民,更遑論其他地方了。

他都沒有下船,隻是在船上會見了應天府的官吏,詳細了解了東南受災情況。

畢竟應天府處在長江南岸,能更快的了解東南災情。

得到詳細情報後,他按照災情輕重,對部下將士進行了分配。

然後全軍順流而下,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當神機營到達的時候,當地官吏其實也非常緊張。

一開始還以為朝廷是怕災民造反,才派人過來的。

等明白神機營的目的,有多震驚可想而知。

但比起其他地方的人,在震驚之後就是狂喜。

災禍到來,他們也想做點什麼。

可麵對這種天災,他們人手實在有限,能做的不多。

軍隊到來就不一樣了,首先能保證災民不會作亂。

其次軍隊人多力量大,如果真的投入到救災中去,能做的就太多了。

所以,當他們得知神機營的目的,紛紛給予了支持。

從不多的人手裡麵,抽取了一支精乾力量,配合神機營的工作。

有了當地官吏的引導,神機營的將士們,很快就投入到救災中去。

見到軍隊到來,災民都惶恐不已,以為是朝廷來驅趕他們的。

不怪他們會這麼想。

曆朝曆代莫不如此。

災民在朝廷眼裡就不算人,而是麻煩。

比起賑濟,更需要的是提防造反。

不過很快災民就發現,和他們想的不一樣。

這支軍隊並沒有驅趕他們,反而引導他們前往安全的地方,幫他們建立的安置點。

還教他們防疫知識,減少不必要的病痛。

這還不算完,等他們得知還有災民被困,立即前去營救。

一開始大家自然不信,以為就是做做樣子。

可當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安置點,述說著自己是如何被救,所有災民都信了。

這支軍隊真的是來救他們的。

然後……將士們察覺到災民對他們的態度變了。

從原本的畏懼,變成了愛戴擁護。

原本見到他們,老遠就避開的百姓,現在見到他們紛紛圍上來表達感激之情。

各種逃難時候攜帶出來的一點物資,比如魚乾、肉乾、窩窩頭之類的,拚命往他們手裡塞。

不要都不行。

還有很多大爺大娘,拉著他們的手述說自己家的情況。

什麼我也有個兒子和你一般大如何如何。

試圖給他說親的人,那就更多了。

很多大膽的小姑娘,主動向他們眉目傳情。

將士們哪受到過這種待遇,既興奮又茫然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時,報紙上的內容,情不自禁的浮現在腦海裡。

之前無法

理解,當做笑話聽的話,此刻卻是那麼的道理。

軍隊來自於民,是民的一部分,就要守護萬民。

簡直就是真理。

太上皇果然英明神武,早早的就發現了這一點,難怪他老人家能得天下。

百姓的愛戴,讓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也讓將士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從原本的為了軍功救災,變成了為守護百姓而戰。

他們開始主動深入危險的地方,去搜救百姓。

於是,傷亡出現了……

——

京城。

陳景恪也沒有閒著,始終在關注著東南災情。

徐允恭的信他收到了,對於將士們反應平平之事,他並不擔心。

口頭說教能起到的效果確實不大。

等到了災情,親身感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他們自然會明白一切。

這也是他為何堅持讓神機營去災區的最大原因。

目前他主要工作,就是著手安排糧食調運工作。

大明不缺糧食,缺的是高效的運輸糧食的手段。

能通船的地方還好,不能通船的地方,速度慢不說,路上的消耗也是驚人的。

麵對這種情況,陳景恪提出了一個方案。

“軍糧,把儲備肉罐頭送往災區。”

早就很久以前,軍隊就已經開始大麵積使用罐頭。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頭和沿海地區的魚肉罐頭。

當然,這些罐頭也不是主食,而是作為輔食來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頭,每周才能吃一次,還要一個小隊的人一起分。

魚肉罐頭要多一點,平均每天每個人都分到一塊,主要是用來喝湯下飯。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隻有粗糧吃,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隻不過限於製作技術,目前罐頭的可靠保質期為六個月。

並不是說超過六個月就會變質,而是變質的概率會變高。

實際應用中,六個月後約有三成左右會漏氣變質。

所以,大明一般會儲備三個月所需的罐頭,以應對突發情況。

比如這次的東南台風,就會影響到罐頭的生產。

現在陳景恪要動用的,就是這三個月的儲備。

此舉自然遭到了群臣反對,朝廷又不是沒有糧食,就是運輸慢一點而已。

就為了爭取這幾天時間,動用軍糧實在沒必要。

萬一中間再發生彆的事情怎麼辦?

陳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進,於是提出抽調一部分罐頭投入到災區。

“肉比糧食扛餓,哪怕隻是一點肉湯,就能節約許多糧食,能少餓死很多百姓。”

最終在朱雄英的支持下,這條建議通過了。

朱元璋下旨抽調五分之一庫存的罐頭調往災區。

罐頭的運輸速度,可比單純的糧食快多了,很快一艘艘運輸船出發南下。

就在這時,東南抗災的最新消息傳回。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將士犧牲,其中一百一十三人連屍體都沒找到。

最慘烈的一次,一個總旗的人(50人)去山村救援。

突遇山洪爆發,所有人無一幸免。

這個數字並不多,隨便一場遭遇戰,傷亡都要比這多好幾倍。

然而,每一個看到這個數字的人,無不為之震驚。

因為這個數字代表著一個信息:

軍隊救災之策成功了。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旨對所有將士進行表彰,犧牲的將士封賞加倍。

同時將此事通告全軍,讓全軍學習他們的事跡。

陳景恪既悲痛,又激動,找到解縉讓他立即準備加刊。

“將這一百六十四名將士的名字、籍貫、生平功績等等,全部都寫出來。”

“要讓全天下的人,都記住他們的功勞。”

解縉二話不說,召集報社的人連天加夜的工作,務求以最快的速度將加刊印刷出來。

這還不算完,陳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兩個建議:

“在災區立碑,將所有犧牲將士的名字可在上麵,供天下人瞻仰。”

“同時再製作一枚特殊的勳章,頒發給所有參與救災的將士們。”

老朱好奇的道:“勳章?是什麼東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