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佛教東傳帶來的(2 / 2)

基於儒釋道三家,關於終極關懷的思想,我有了一點屬於自己的思考。

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批判。

我了向先賢致敬,這種思想就被我命名為大同世界。

至此文章結束。

至於大同世界具體內容都有哪些,並沒有說。

這篇文章隻是介紹‘大同世界’的來源。

具體內容要等到書正式發表,大家自己去看。

當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

從來沒有人,如此係統性的闡述華夏思想的演變,更沒有人能說的清楚,儒釋道三家的關係。

即便是唯物學開山宗師方孝孺,也隻是分析了諸子百家產生和消亡的原因。

沒有能從宏觀角度,來解釋華夏文明的發展。

陳景恪是第一個這麼做的。

但這篇文章,卻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滿。

雖然陳景恪對儒家的表述,屬於先抑後揚,總體是誇讚居多。

可你有什麼資格非議我儒家學問?

而且,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就成為最大顯學了。

怎麼到你嘴裡,麵對佛教的衝擊,表現的如此無力?

“我儒家何時缺少過終極關懷?”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難道不是那什麼終極關懷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難道不是終極關懷嗎?”

無數人拿著典籍內容,對這篇文章提出批判。

認為陳景恪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

就連朝中很多人,看陳景恪的目光都變了。

他們到沒有簡單的認為,陳景恪嘩眾取寵什麼的。

有那個必要嗎?

越是了解他功績的人,就越知道他的非凡之處。

所有人都有可能嘩眾取寵,唯獨他不需要。

他們的想法隻有一個:

陳景恪終於要從思想層麵,對這個國家做出改變了嗎?

任誰都知道,從洪武十五年開始,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人,是陳景恪。

他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遠超常人的長遠目光,以及悲天憫人的胸懷……

為大明設計了一整套的全新製度。

大明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

短短十幾年

時間,就達成了曆朝曆代,需要上百年才能達到的高度。

但他從未在思想層麵上,做過什麼建設和改變。

縱使大家都知道他和方孝孺交情莫逆。

方孝孺更是對外承認過,是受到他的指引,才悟出了唯物學。

大家也都懷疑,他對學術有著極深的造詣。

也有過懷疑,他早晚會對學術思想方麵做出改變。

但他自己從未表露過,大家也隻能是懷疑。

而現在,懷疑終於要變成現實了。

麵對這種情況,群臣的表現也不一樣。

有人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有人則無所謂,彆管什麼新思想舊思想,誰能讓我當官我就信誰。

還有些人則持反對態度,思想豈是說變就變。

哪一種思想,不是經過千百年錘煉形成了。

你陳景恪再聰明,才多大年紀?

還有些人則是純粹無法接受異己思想,其實這種人也是最多的。

儒家讀書人之所以普遍反對大同世界,也同樣如此。

莫說是古代,就算是二十一世紀也不例外。

大家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一旦在某處發現與自己認知不同的說法,就會陷入暴躁狀態,不加思考就進行攻擊。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不同。

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認知,最無法接受的,是認知被打破。

但朝野有一群人,卻因為大同世界的發表,陷入了狂歡。

那就是以邱廣安為首的計官體係,以及整個算學圈子。

至於原因,利益相關嗎。

而且,通過這篇文章,大家都能看得出。

陳景恪的大同世界,應該是融合了百家所長形成的。

那麼他們算學圈子也可以去學習啊。

以後誰還敢嘲笑他們,隻懂術不懂理?

儒學很了不起嗎?

我們是大同學派,思想方麵同樣優秀。

於是,他們就鼓動邱廣安和程一民等人,讓他們找陳景恪請願。

以後在洛下書院開個班吧。

陳景恪親自出任老師,教導其他人學習大同思想。

當幾人找到陳景恪,說出大家的請求的時候,陳景恪又好笑又激動。

他自然能看得出來,大家這是在用實際行動支持他。

算學所代表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

有他們的集體支持,大同思想將能更快的傳播。

對於在洛下書院開課的請求,他自然答應了。

以後每隔兩天都會去書院授半天課。

得到肯定回複,算學圈子就更高興了,開始為此做準備。

——

朝中官吏,不論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大多都沒有急於發表看法。

大家都在等大同思想正式發表。

隻有了解了全貌,才好發表看法。

否則很容易自打耳光。

反倒是民間,對他的批鬥愈加激烈。

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對他表示了不滿。

誰都知道,這背後必然是有人在推動。

至於是誰,壓根都不用想,肯定是儒家的大儒們。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佛道兩教卻集體站出來,對陳景恪表示了支持。

十餘位佛道祖師級彆的大德,發表了相關文章。

不過他們還算比較克製,沒有直接攻擊儒家。

隻是從自身角度,闡述了佛教東傳之後的影響和變化。

佛教主要講,他們從華夏吸收了哪些優點,如何演變成今日這個樣子的。

道教則將的是從佛教吸收了哪些精華。

但這些文章,都從側麵幫陳景恪論證了,他那篇文章的真實性。

這一下,讓很多人啞口無言。

同時攻擊佛道兩家?

彆鬨了,雖然儒家是最大的顯學,可佛道的力量始終無法忽視。

現在很明顯朝廷也不站在儒家這一方,真打起來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當然,也不乏有人嘲諷佛道是為了捧陳景恪臭腳。

隻是這些聲音都比較小,也沒多少人理會。

不過,反對聲音變小,並不是因為那些人改變了想法。

他們也在等。

等大同世界正式發表。

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就從儒家的終極關懷著手進行反駁。

你說儒家以前沒有這方麵內容?

那我就證明我們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