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老朱和朱標都這麼乾了,更受陳景恪影響的朱雄英不可能無動於衷。
現在之所以沒動,不過是剛剛登基。
一來讓全國上上下下熟悉他的存在,二來撫平老朱打壓理學造成的動蕩。現在目的達到了,開始變革就很正常了。
本來大家以為,這次能平穩個五六年,沒想到才兩年就要來了。
眾人心中不禁有些沉甸甸的,變革就是對執政者最大的考驗。
誰不想安安穩穩的當幾年大學士,然後平穩退休?
可惜,這注定是奢望。
有識之士都清楚,大明的變革遠未完成。
甚至可以說,洪武、建章兩朝不過是打了個基礎,開了個頭。
真正的大變革還在後麵。
現在終於要開始了。
大家早就有心理準備,也就沒什麼人反對。
到了這會兒真正鐵了心反變革的,早就被邊緣化了,不可能進入內閣。
大家擔憂的是,不知道新皇他們要怎麼動手。
他們隻能猜測,這是準備朝著官職動手了。
朱雄英和陳景恪什麼都沒說,隻是讓他們先把策論寫出來再說。
眾人倒也不著急,因為不管怎麼變革,都不可能撇開七學士。
現在皇帝不過是想看看他們的態度,以及對此事的認識而已。
不過他們也沒有敷衍,這很可能將會決定,他們在內閣的排序。
雖然名義上大家平級,可誰不想排在前列呢。
所以,回去之後他們就將《大同世界》拿出來翻讀,然後根據自己以往認知寫了一篇策論。
最重視此事的,還要屬裴有為。
剛上任就碰上新皇要變革,他實在有些繃不住。
甚至一度懷疑,邱廣安是不是提前知道了這一點,所以才著急退休的。
他倒沒有抱怨的意思。
變革的途中最忌諱換人,皇帝在變革前先把人事處理好,是穩妥的做法。
況且他‘年輕’有為,正想大展拳腳,又怎麼會真的懼怕麻煩。
隻是皇帝太心急了,起碼讓他乾上倆月,將工作理順了啊。
但這事兒他是做不了主的,隻能硬著頭皮上。
而且還要好好表現,向大家證明他能勝任這個工作。
所以,這篇策論他寫的非常認真,翻閱了無數的資料。
五六天後,七位內閣學士相繼將自己的策論交了上去。
陳景恪仔細翻閱了一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大家都認為,管人才是重中之重。
並且引經據典,證明管理好人心有多重要。
甚至他們還引用了大同世界裡的話,來證明這一點。
讓陳景恪哭笑不得。
“不出意料,變革之所以不順利,不僅僅在於人,更在於思想的落後。”
“老思想是無法推動新政策的。”
朱雄英將策論扔在桌子上,抱怨道:“你為何不在大同世界裡,將這一點指出來呢?”
陳景恪解釋道:“大同世界是框架,不可能麵麵俱到。”
“況且我也有提過這一點啊,隻是沒有具體說而已。”
“不過現在也不晚,將這個話題拋出去,讓世人一起來討論。”
“也算是吹吹風了。”
朱雄英說道:“這事兒你和方孝孺說去,我現在隻想趕緊和內閣學士們達成一致意見。”
於是陳景恪召集內閣學士和行走們上了一課,直接擺明了態度:
“管人與管事要並重,甚至管事還要重於管人。”
裴有為想要反駁,可還沒開口就發現,周圍沒有一個人說話,大家都拿著筆一通狂寫。
他頓時反應過來,這並不是真正的上課,更類似於強製通知。
將皇家的想法,以及朝廷即將要做的事情,講給大家聽。
不管你同不同意,都必須按照這個方法執行。
有不同意見可以私下反饋,公開質疑就是反對,反對就意味著被邊緣化。
想通這一點,他再沒了開口的打算,提起筆開始做筆記。
這讓不少等著看笑話的人心中很是失望。
陳景恪可不管他們在想什麼,自顧自的說道:
“曆朝曆代,官僚都是圍繞管人來建設的。”
“隻要百姓不造反,就是大功一件。”
“至於事兒……官僚需要管的事兒隻有一件,就是收稅。”
“也不能說沒有管事兒的機構,治水算是朝廷設置的少數管事的衙門。”
“至於將作監之類的,算不上什麼衙門,他們隻是為皇家和權貴提供服務的特殊部門而已。”
“強調一下,我這裡說的管事,是麵向全民的衙門,而不是為少數特權階級服務的機構。”
這一點有點深,眾人也是思考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
陳景恪所謂的管事的衙門,應該類似於金鈔局這樣,麵向全民的處理具體事務的衙門。
工部、將作監等機構雖然也是負責做事的,但更多是為朝廷服務的,並不直接麵向百姓。
仔細算起來,好像還真就隻有收稅和治水,是麵向全民的處理具體事務的衙門。
有反應快的,已經將這番話和變革聯係了起來。
朝廷變革,給衙門加了很多擔子,這些擔子幾乎都是讓衙門去做具體的事兒。
衙門人手不夠的短板就暴露了。
雖然朝廷設置機構分擔了一部分任務,可首先職權不明確,其次人手還是不夠。
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思想依然沒有轉變過來。
習慣性的去管人,而不是去管事兒。
看來新皇這次的變革,就是衝著這一塊來的。
而且大概率會增設一些新機構,負責具體的事務。
想到了這些,眾人的心情都輕鬆了不少。
這是好事兒啊。
要說精減官吏,這事兒確實不好辦,會得罪人挨罵。
可增設官職就不一樣了。
能得到普遍的支持和讚美,他們的工作也好做的多。
當然,能坐在這個位置上,他們考慮的更多。
並不會一味的支持朝廷增設官位,要考慮朝廷的財政是否能承擔得起,要考慮新增的職務是否有必要等等。
大明這艘船不管是好是壞,都磕磕絆絆走了三十年。
大家都不希望它沉了。
至少目前的官吏,都還是很積極,很有抱負理想的。
都希望這艘船變得更好,走的更遠。
尤其是華夏文明這個概念提出後,大家的追求又多了一個。
為文明做貢獻。
華夏不滅吾輩名不滅,這才是真正的流芳百世。
所以,他們支持變革,卻不會盲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