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越回到府中,立馬召集來心腹。將司馬熾所言,一一告知。
劉輿立馬道,“太傅不可!關中乃河間王久據,西州之人又雜亂,高密王貿然移鎮,定然多不會服從。”
“太傅根基在東,何必太過著急插手關中之事?今河間王已死,西州雜亂無章,便讓其繼續雜亂。無人鎮守,或鎮守不足,定然發有亂事。”
“任其相攻伐,隻待彼等勢弱,再攜東州之兵,一舉彈壓,那時,何愁西州各族不服膺於太傅之下!”
“當今之計,太傅應繼續鞏固根本。擴大在東州各處的勢力。江南陳敏,青州民亂等等。”
劉輿一股腦將建議道出。
郭象待他說完,立即開口反駁道,“太傅,此乃天賜良機!昔日,太傅與河間王對峙,欲分陝而治,為迫不得已之計。”
“今良機現,何不就此順勢吞並關中!若以劉長史言,還待到何時?需知,天授不予,反受其咎。良機一旦錯過,便再難抓住。”
“且高密王不去,若派他人呢?良機一旦為他人所趁,趁勢做大。那時,豈不是徒徒放跑到手的關中,為他人做了嫁衣!”
劉輿再次道,“臣建議,若移鎮高密王,不若南移江南!”
他沒有反駁郭象,而是提出這個思慮良久的建議。他本來不欲現在就提出。最好的機會是在平定陳敏之後。
他的任命文書還沒有下來。但今日晚些或者明日,就能確定。依照這些天的收集,他有信心,一個月,最多不過兩個月,便將陳敏平定。
前些天,他秘密進見了太傅。已經把坊間收集到的那些讖言一類,都稟給太傅。
所以,最終才有此次出府平亂。
但也有不及他心理預期。
他本來以周馥乃周氏族人,太傅剛誅殺周穆為由,讓太傅分周穆之權。
可改周穆為鎮東將軍,鎮壽春不變,但隻都督揚州之江北諸軍事。
把自己任為平東將軍,鎮守建鄴,都督揚州之江南諸軍事。
但太傅最終沒有答應。隻任了個東中郎將,又加了個使持節。
他非宗室,江南這種地方最好有一個宗王。高密王是他在諸王之中,首選的。
高密王的性格太符合了!
真要應了讖言,江南之事,完全可以落到他的權柄。
若沒有,也無妨。那番讖言,徹底打開了他的思路:何必一心在中原呈威爭雄!
江南目前正是一處勢力空懸之地。無宗王鎮守,也無重臣在彼。那麼,自己為何不在江南自雄!
為一處豪傑,一方大員,也比在府內與郭象、王衍之流繼續爭權好!
劉輿之言一出,除了司馬越之外,眾人頓時驚愕。他們不知道,劉輿與司馬越私底下已經有過交流。
劉輿沒有因為自己的小心思,而隱瞞什麼事情。他將所有猜測都告知了司馬越。當然除了自己的小心思。
在司馬越的立場上,劉輿完全是為了他謀劃江南為後路。此時提出,以高密王移鎮江南,也是如此。
司馬越陷入無比的糾結。
關中、江南孰重?
當然是關中,毋庸置疑。
司馬越內心的天平,也傾向關中。
但陛下提出此策的目的何在?
若以劉輿方前之言,也在理。自己繼續發展東州勢力,先任西州各處內鬥消耗,後再趁其衰落,一舉攻占。
若以郭象之言,也在理。自己現在不占據,勢必會有其他人被派去。那麼這人做大了怎麼辦?
若這人,是陛下一方的?
他最害怕的是這最後一個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