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薩爾滸(1 / 2)

明末遼東從軍行 遼鷹 8113 字 3個月前

此時已是日落酉時,天色已暗。一切景物都是朦朦朧朧的,十幾步外已是看不清人的五官。但好在地上的積雪能映襯出大致輪廓,還不至於與對麵的人迎頭相撞。

下了將近一天的大雪,將本就狹窄崎嶇的山道掩蓋的幾乎毫無蹤跡,若不是隊伍中的蔣川和幾名本地長大的騎兵熟悉地形,楊林等人非得迷路不可。

剛下過的雪鬆軟潔淨,踩在上麵就仿佛踩在棉花上,幾乎毫無聲息。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在上麵打上幾個滾的衝動。而身後,那一行行的腳印彎彎曲曲的不見了儘頭。

但是這種情況卻讓楊林他們走起來很吃力。半尺深的積雪騎馬根本就走不快。大家估計以現在的行進速度,半個時辰能走出六七裡路都是快的。沒彆的原因,就是雪太厚太深。而且大雪覆蓋下的道路坑凹不平,一不小心就會被滑倒。

“薩爾滸”在漢語中譯為“木櫥”。意思是說此山森林茂密,物產豐富,取之不儘。其山高六十餘丈,山勢雖不似雲、貴、川、黔等地的山勢巍峨雄奇,但在群山中也是陡峭險峻,非輕易可取之地。

此山與鐵背山一東一西,彷如鎖匙一般緊守沈水南北兩岸,為前往後金老巢赫圖阿拉的戰略要地。正因如此,這裡成為了明與後金全麵交鋒的主戰場。

此時的薩爾滸山上下殺聲震天,烽煙彌漫。注定了今晚將是一個充滿火與血的夜晚。

後金軍在努爾哈赤率領下,於農曆三月初一晨傾巢而出,午後未時到達戰場。此時正是杜鬆猛攻鐵背山的關鍵時刻,其麾下明軍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但整體已呈疲態。

努爾哈赤從二十五歲開始征戰,至今已有三十餘年,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可他對明軍還是有忌憚的,因此沒有貿然將軍隊直接投入戰場,而是先登上離鐵背山三裡的太蘭岡觀察戰場態勢。

他見明軍杜鬆部久攻不克、上下不得,攻勢逐漸萎靡,便知鐵背山下的明軍已是強弩之末。又由哨探那裡得知明軍薩爾滸大營防禦不強、士氣不高,心中便有了計較。

努爾哈赤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消滅在薩爾滸的明軍,而後回師夾攻在鐵背山的杜鬆部就容易多了。想罷即刻命次子代善率正紅、鑲紅兩旗增援鐵背山,拖住杜鬆。自己則親率剩餘六旗人馬約四萬五千人直撲薩爾滸。

努爾哈赤到達薩爾滸後再次仔細觀察戰場形勢,見明軍狀況果然與哨探稟報的情況一致。

明軍在山上據險設置了左、中、右三座大營,左右兩營各有兵力五千,中軍大營兵力為一萬。左右兩營位置向前探出,中軍大營位置則靠後,形成互為犄角的態勢。

如敵軍進攻中軍大營,則會遭到左右兩營火炮和弓弩的打擊,必要時又可出營從左右兩翼夾攻敵軍。如左右兩營遭到攻擊,中軍大營除可提供遠射兵器支援外,還可調動兵馬由側後迂回攻擊敵軍。

這布營的陣勢俗稱“犄角陣”,攻防兼備可進可退。如果杜鬆部不分兵,以三萬大軍堅守薩爾滸山。雖不敢說最後必定勝利,但後金軍想取勝也沒那麼容易。

明軍三座大營的陣勢雖然厲害,但對於久經沙場的努爾哈赤來說,他一眼便看穿了其中弱點所在。

根據明軍兵力的多寡情況,他決定先猛攻明軍中軍大營,引左右兩翼明軍向中軍大營調兵增援,然後趁機攻打地勢略低的左翼大營。

到時明軍右翼大營見狀必會出兵增援,那時自己便可率軍於半山腰突擊這部明軍,待其潰散後,可率軍參與對明軍中軍大營的攻擊。最後再集中全軍消滅明軍左翼大營。

努爾哈赤思量好戰策後,命八子皇太極(注1)和養子扈爾漢,率正白和鑲白兩旗先攻明軍中軍大營,再命五子莽古爾泰和侄子阿敏,率正藍和鑲藍兩旗做好攻擊明軍左翼大營的準備。自己則率正黃和鑲黃兩旗在後壓陣。

薩爾滸戰役在後金軍進攻的螺號聲和明軍的戰鼓聲中拉開了帷幕,此時為農曆三月初一下午申時(注2)。

且說明軍派出輕騎阻擊後金軍先頭部隊,雙方很快糾纏在一起。戰陣中雙方將士沉重的喘息聲夾雜著嘶喊聲,刀來槍往舍命搏殺。

後金軍人數占優勢,騎射功夫也了得。僅僅小半個時辰便將這支明軍輕騎殺得片甲不留。除了遍地的屍體,還有大量無主的驚恐戰馬四散奔逃。

明軍薩爾滸大營主將遊擊將軍王浩見狀大驚,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千餘輕騎就這麼全軍覆沒了。何時建奴變得這般厲害?驚駭之餘急忙調兵遣將準備迎敵。

在急促的戰鼓聲中,一隊隊明軍士兵急匆匆向營地北麵跑去,那裡正是敵軍進攻的方向。

後金軍殲滅明軍騎兵後,全軍士氣大振,高舉武器仰天大聲歡呼。隨後大隊人馬來到薩爾滸山下,在各自牛錄額真(注3)的指揮下紛紛下馬步行,列陣後向山上的明軍大營殺氣騰騰的撲過來。

為了攻城拔寨減少傷亡,後金軍隨軍攜帶了大量的盾車。這種盾車兩輪,寬一丈二尺,高六尺,正麵有數支固定鐵矛探出,豎以三層經過桐油浸泡的硬木板,上麵覆蓋厚厚的生牛皮和氈毯,以鐵釘固定,最外層再懸掛數麵盾牌,由後金兵躲在車後推動前進,不僅可防箭矢,也可防火槍射擊。更可在車後以弓箭攢射對方。

後金軍最先發動進攻的是正白和鑲白兩旗,在一陣緊似一陣的螺號聲中他們以牛錄為單位列成方陣,以數十輛盾車為掩護,分成波次嚎叫著向明軍中軍大營發起進攻。

遇到壕溝、鹿砦、據馬等物,則由隨軍阿哈(奴隸)推著小車上前快速填埋和破壞,而後金兵則用密如飛蝗的弓箭掩護阿哈們的行動。

山上的明軍見後金軍來勢凶猛,先是以弓弩、火槍、佛朗機炮和虎蹲炮阻擊,待敵軍迫近後投放滾木礌石。那些滾木皆為一抱粗、兩三丈長的巨木,每根都極為沉重。這些巨木上麵的枝杈早被削的一乾二淨,需二三十人合力才能抬起來。

隨著明軍“一二三......”的口號聲,這些巨木被投擲下來。它們順著山坡飛滾而下,聲勢驚人所向披靡,一連將二十幾輛後金軍的盾車砸的粉身碎骨,車後的後金軍也難以幸免,在人群中留下十數道恐怖的血肉胡同。

接著明軍又將大量的礌石投擲下來,這些大石頭順著山勢蹦蹦跳跳的向下急速滾落,砸的後金軍魂飛魄散、慘叫四起。可惜的是滾木礌石數量不多,雖遲滯了敵軍進攻的步伐,但並未阻止敵軍的整體攻勢。

明軍火炮和火槍雖然給予後金軍一定的殺傷,但是因為天黑,狡猾的後金軍為了不暴露位置,既不點火把也不點燈籠,隻是鼓噪而行摸黑前進。這使得明軍無法有效瞄準發炮放槍,隻能依靠敵軍的喊殺聲盲目射擊。

雙方互射的箭矢帶著死亡的氣息在天空中往來飛舞、四下亂竄。偶爾射出的一波火箭在失去目標後將一些樹木和灌木叢引燃,在風勢的助力下迅速四下蔓延。使得薩爾滸山上山下火光熊熊,猶如巨大的火炬在燃燒。

而此時正是刮的西北風,產生的濃重煙霧大部分都湧入明軍大營內,不僅幾步之內看不清人和物,而且嗆得人喘不上來氣。明軍火槍手射擊後產生的大團煙霧更是加劇了種狀況,嚴重影響明軍的作戰效率。

後金軍冒著山上的炮火、矢石快速推進至明軍大營營門,隨後破門撞車被推了上來。他們喊著口號,用撞錐一下一下撞擊著營門,營門在連續有力的撞擊下很快搖搖欲墜。

一隊明軍扛著巨木想加固營門的防禦,結果在對方綿密的箭雨下很快傷亡殆儘。

隨著“哢嚓”一聲巨響,沉重的營門在飛濺的木屑中被撞開,殘破的身軀狠狠的摔倒在地上。後金軍見此齊齊一聲歡呼,舉著兵刃呐喊著便向大營內衝來。

“敵軍攻進來了,弟兄們跟我上!”一名明軍把總一揮手中大刀,大喝一聲直撲衝進來的敵軍。他的部下們見狀怒吼一聲,紛紛衝上前去。

明軍與後金軍很快廝殺成一團,兵器的撞擊、飛濺的鮮血、殘破的肢體、絕望的慘叫、高聲的喝罵、燃燒的營帳、哀嚎的傷兵、受驚的牲畜、遍地的屍體,一切的一切彙成了一副修羅地獄般的場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