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將這二十多人都留下來當炮手。隻不過真正能實際操作這兩門佛朗機炮的隻有二十人。其餘的人以預備炮手的身份留下來參加教習,為以後操作其它火炮打基礎。
楊林是將門子弟,對火炮和火銃本就不陌生。再加他還有魂遊異世的經曆,軍事知識那是翻了不知多少倍。對於如何操作這個時代原始的火炮自是不在話下。
因為時間緊迫,楊林不能給官兵們詳細講解火炮射擊原理及相關知識。而是有針對性的讓官兵知道如何操作火炮。例如瞄準、發射、裝填和相應的操作程序及口令。
如今這個時代受火炮使用技術和戰術的限製,兩軍交戰時往往將火炮擺在陣前。利用短兵相接前的一段時間進行發射,以求殺傷和打亂對方的陣勢。但是實際效果隻能靠運氣和炮手個人的經驗來決定。
所以就會出現火炮沒打上幾炮,敵軍就已衝到眼前的情形。這時炮手隻能丟下火炮逃到己方身後,完全失去了火炮應有的作用。而且一門重型火炮如果算上馭手、警衛等人員,往往能達到十幾甚至二十幾人。不僅分工不明確,而且容易產生混亂。
楊林因此仿照後世中國軍隊炮兵班的人員設置,對其進行了修正和簡化,儘最大可能提高炮兵的效率。他額定每門火炮算上炮長共十人,指定了炮長和各炮手人選,明確了職責、分工和站位。
如站位,炮長位於火炮左側十至十二步處,主要負責觀察、指揮和傳令。他的視線可不受右側火炮及硝煙的阻擋,便於觀察瞭望。又可讓各炮手清晰聽到自己的口令;
一、二炮手位於火炮左右兩側,負責瞄準和射擊。他們的視野角度較小,但是平直,便於觀察目標情況;三、四炮手位於一、二炮手後方,視線不是很好,但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協助前兩位炮手調整炮身和高低角度;
五、六、七炮手位於前四位炮手後方五至七步處,主要
負責清理炮膛和裝填彈藥;
八炮手位於火炮最後方十至十五步,與炮身略呈直線。做為機動力量隨時支援各炮手。同時他還兼任馭手,在火炮轉移時負責駕馭車輛;
九炮手站位比八炮手還要遠上五至七步,可完全觀察到四周情況,負責為整個炮組提供警戒。
為了讓炮手們明白命令,楊林將旋轉炮身的口令改為“向左一個手指”或“向右一個手指”,這樣就比軍中常用的“向左一點兒”或“向右一點兒”等口令更規範明了。這樣不管炮手是否有經驗,都可以很好的執行命令。
這個時代的火炮沒有高低機,所以楊林為了解決如何調整炮身高低的問題,想出了一個辦法——墊木塊。
木塊其實是用結實的柞木現鋸的薄木板,寬半尺,厚一寸五分。每墊一塊木塊,火炮的仰角就上升一些。當然,這些都是經過楊林計算的,不是胡亂弄的。
為了得知墊幾塊木塊能打多遠、彈道和彈著點等射擊諸元,楊林拿著樹枝在地上不斷寫寫畫畫,進行縝密計算。
徐晉和彭義等官兵看著楊林在地上寫的那些公式符號,簡直把自己的上官驚為天人。他們雖然大眼瞪小眼的誰也不知道這些符號是乾嘛用的,但知道這些天書一般的符號絕對和火炮有關。因此一個個屏氣凝神大氣也不敢多喘一下,生怕驚擾了楊林。
以致後來官兵們中有傳言說,備禦大人不僅會巫術用針線縫合傷口救人性命,而且還精通神鬼之法。隻是在地上畫了些天地鬼符,那些火炮就跟長了眼睛似的,指哪打哪厲害得很。就連朝廷花錢專門請來教授炮術的佛郎機人(葡萄牙人)也比不上他。
張魁武看著楊林在地上不斷寫寫畫畫,心裡激動的很。他是真想成為炮手們中的一員,然後在楊林的指揮下用火炮打擊敵人。可惜他雖極有使用火器的經驗,但身為哨官要指揮隊伍作戰,所以最後連預備炮手的身份都沒混上,隻能悻悻的返回甲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