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裡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Bug,白臉在計算造船能力的時候計算錯了。
評論裡有小夥伴談到銥星原子物建技術,生產戰艦應該速度很快,而且到最後應該出現指數效應。這裡解釋一下,原子物建並不是類似星際迷航裡的物質複製,它是將一個物質分解為原子狀態,然後重新組合,構成新的物質,這個過程中一次性成形宏觀物體,比如戰艦。下麵講一下原子物建的幾個基本規則,算是設定:
第一,越簡單的東西,分解的時候越容易,越複雜的造物,分解的時候就越困難。而重塑物質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比如製造一塊麵包,澱粉之類的有機物分子式比一塊純鐵要複雜很多。而製造戰艦的一個設備,比如說曲速引擎,其複雜程度以及需要的工時就超過了大部分其他造物。
第二,原子物建並不能將一種元素轉化為另一種元素,在進入原子物建時是碳,出來的時候也是碳。原子物建真正的作用是將元素重新組合和複合,而元素的變化,牽扯聚變和裂變反應,有著大量的能量產生或消耗,顯然就是十分不劃算的事情了。
第三,原子物建嚴重受物料和能源供應的限製,銥星有著周密而複雜的供應-製造的生產鏈,確保開采多少資源可以生產多少東西,並且保持原子物建設備不停機,不過在當前階段,原子物建的生產還是受物料采集的製約。原子物建需要大量耗能,在其他設備運轉的時候,原子物建可能也受到限製。
在這個階段,星聯總共籌劃完成了12座造艦所,包括之前已經建成的地球和翠海星造艦所。造艦所本身擁有造船塢數量和規模不同,造船塢共有兩種規格,一種是次級規格,一種是主力艦規格,隻有後者才能夠容納建造主力艦。造艦所本身就是非常複雜且難以建設的大型建築,基本以平均每月一點幾個造艦所的落成速度,就是非常快了。
白仲褀從僕平阿返回的日期為2017年12月,距離四月份哈拉斯向泰茲恩泄露地球坐標後8個月後。
下麵是12座造船廠大致的落成時間及規模情況。
地球第一造艦所(銥星318造艦所),完成日期2016年12月,共有主力艦船塢4個,次級船塢6個。(經過擴張改建,增添2個主力艦船塢)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主力艦24,次級艦72.
翠海星造艦所,完成日期,2017年2月,共有主力艦船塢2個,次級船塢6個。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主力艦20,次級艦60.
火星造艦所,完成日期,2017年4月,共有主力艦船塢2個,次級船塢6個。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主力艦16,次級艦48.
木星造艦所,完成日期,2017年5月,共有次級船塢8個。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次級艦56.
土星造艦所,完成日期,2017年5月,共有主力艦船塢2個,次級船塢8個。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主力艦14,次級艦56.
金星造船所,完成日期,2017年7月,共有主力艦船塢2個,次級船塢6個。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主力艦10,次級艦30.
地球第二造艦所,完成日期2017年8月,共有次級船塢8個。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次級艦32.
列缺星造艦所,完成日期,2017年9月,共有主力艦船塢2個,次級船塢6個。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主力艦6,次級艦18.
伊甸1星造艦所,完成日期,2017年9月,共有主力艦船塢2個,次級船塢6個。存在時間內造艦單位數:主力艦6,次級艦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