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午後,一片慵懶、安靜的街區,正在上演《基本演繹法》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見麵。
生活在紐約的這位“夏洛克?福爾摩斯”是個十足癮君子、毒蟲。劇情設定中他雖然原籍英國,來到美國後卻以極快的速度接受了美國式躺平擺爛;日複一日地在酒精和毒品中消耗生命,等候生命的末日。
因此,夏洛克的父親不得不聘請一位康複醫師為兒子提供幫助。這位醫師是個女人,名叫“瓊恩?華生”,是一位帶一半華人血統的混血兒。
你瞧,這裡的華生醫生改了性彆,改了姓名,同時還改了職業;原著裡的華生醫生是位軍醫,參加過十九世紀英國入侵阿富汗的戰爭,最擅長戰場急救,而不是心理治療和戒毒康複。
電視劇情已經改得如此徹底,可大大節省了林?的筆墨。
“麥考夫?福爾摩斯的另一支子孫離開了英國政壇,遊走於世界各地,借用家族政治資源充當各國間的外交掮客;為各種不能拿到公開外交場合討論的交易牽線搭橋。當世界霸主和權力中心轉移到美國之後,這一支子孫也隨之將事業重心轉移到了這片‘天選之地’。
可誰都沒有想到,這一舉動給一部分家族成員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這種負麵影響的根源同樣可以追溯到大名鼎鼎的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身上。
這種改寫其實也是順應了《基本演繹法》本身的改編方向。
誰能想到,一個橫跨大西洋兩岸、網絡遍布全球的國際犯罪組織,居然會以‘莫裡亞蒂’來為自己命名?以至於讓人分不清,這種行為究竟是對犯罪的崇拜,還是對強者的崇拜,亦或二者兼而有之。
當身處紐約的夏洛克?福爾摩斯聽到這樣的消息,得知‘莫裡亞蒂’成為犯罪組織首腦的統一稱號,甚至連他的父親都一度使用過這個稱號時,他的內心一定是興奮莫名,甚至充滿無可理喻的宿命感、使命感。
又一個福爾摩斯的故事順利融入大世界。
寫到這兒,針對《基本演繹法》的改寫就完成了一半。剩下那一半,幾乎都在艾琳?艾德勒和莫裡亞蒂這“兩個”角色身上。
事實上,這種宿命感或許來得更早。
現在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兩位同樣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福爾摩斯會不會碰麵?以康斯坦丁和《奪寶奇兵》這兩個故事的經驗來看,兩個福爾摩斯碰麵的結果很可能意味著新的“未知”。
尤其是那些一意模仿名偵探先輩的子孫,看到華生醫生記載夏洛克使用鴉片、嗎啡的行為,竟也對濫用藥物趨之若鶩,仿佛趕時髦一般。尤其當他們來到美國這個濫用鎮定劑藥物數量世界第一的國度,癮君子們就如同一頭紮進了惡魔的深淵,再難以自拔。”
按照電視劇的設定,這位“夏洛克”先前也在英國從事偵探事業,後來因染上毒品才輾轉到紐約,一方麵強製戒毒,一方麵擺脫過去的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