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恭迎(1 / 2)

不宋 妖精吃俺一棒 6387 字 3個月前

臘月二十,趙孟啟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經運河往臨安進發。

岸堤上隨行的是二十個營的東衛,倒不是趙孟啟怕死到需要這麼多人護駕,而是多方麵的因素才這麼安排。

一來,回到臨安後,有嫡係力量在手,無論做什麼都比較穩妥點。

二來行軍也是練兵科目,這不是趙孟啟的新創,宋太祖時製定「更戍法」,即為了防止武將專權,也是加強對士兵的體力訓練,「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

宋代對於士兵的體能力量方麵,並沒有設置專項練習科目,力量一般是通過弓弩訓練來實現,而奔跑跳躍等能力,則不同將領可能會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嶽飛軍中是「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

缺少馬匹的情況下,趙孟啟隻能寄望自己的部隊能有一雙鐵腳板,用於提高機動能力。

所以這種全副武裝的行軍訓練將會常態化,東衛各營都要定期在平江與臨安之間流轉。

為配合這一訓練項目,沿途每隔一段距離都設立了兵營兵站,以提供後勤保障。

如此一來,這段運河也變相被趙孟啟牢牢控製。

另外,還有五千殿前司禁軍在施懷的率領下,已經提前兩日開拔,回臨安歸建。

當初老趙派出來一萬人,都是經過林老頭挑選出來的相對精銳,和眼下的東衛相比,更具有實際戰鬥力。

按理說趙孟啟想全部賴在自己手中也不是沒辦法,隻是考慮到朝中輿論,就還一半回去。

並且這五千禁軍基本都是年紀偏大,在臨安有家小牽掛,進取心不那麼高的部分,而且就算歸建後,這些禁軍大約也會偏向燕王,說不定還能擴大燕王在臨安禁軍中的影響力。

這半年下來,雖然這一萬殿前司禁軍依然拿得是往常的軍俸,但財大氣粗的趙孟啟不止給他們提供優厚的後勤供應,還向他們額外發放每月一貫錢的補助,美其名曰任務津貼。

不管有意無意,這都是收買軍心。

這種事,多少還是有點犯忌諱的,要是老趙看他不順眼了,拎出來就是一項大罪名。

但趙孟啟不在意,在他想來,真到那時候即便自己是個乖寶寶,找不到任何罪名,也會「莫須有」。

另外留駐在平江的五千,趙孟啟用的名義是,明年要繼續配合經界實施。

現在平江和嘉興兩府的經界已經全部完成,成果斐然,重新繪製的魚鱗圖與新建的砧基簿複件正在船隊中,運回戶部存檔。

經界前,平江府包括官田內,有登記的農田是七百多萬畝。

這次在趙孟啟坐鎮下,力度前所未有,執行最為徹底,加上幾番手段使得仕紳較為配合,最後數字是八百三十多萬畝。

看起來查出了隱田也就百分之十五左右,但要考慮到一百多年前的紹興年間,李椿年在趙九妹的支持下,對平江府進行過一次較為成功的經界,已經極大的壓縮了隱田比例,之後又有多次重新經界。

這一次,與之前相比,絕對是最成功的一次,也是最接近實際情況的一次。

趙孟啟隱約記得,明朝張居正搞一條鞭法後,蘇州的田地好像也就九百多萬畝,而後世的蘇州總麵積不到一千三百萬畝。

這裡麵除了計量單位存在差異外,轄區範圍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因此趙孟啟對這個成果還是比較認可,比較滿意的。

最主要是,厘清了田產歸屬,消除了「有田者無稅,有稅者無田」的弊端,能最大限度做到據產納稅。

這既是讓貧苦百姓不用再負擔冤枉稅,又大幅度增加了官府的稅賦收入。

今年遭了水災,朝

廷免去了受災地區的田賦,不過預計到了明年,光是稅糧就能上繳一百萬石。

這數字不少,因為平江府曆史最高時都沒超過七十萬石,往常一般都是三十多萬石。

這數字也不多,因為大明朝時,給蘇州定下的田賦是兩百萬石。

加上隱田轉化為官田,實行田莊經營,還能向朝廷提供更多糧食,這樣就不需要再用和買來補充朝廷的糧食需求,免得小民再遭盤剝。

除了田賦外,無論是大明還是大宋,都還有其他名目的稅課,大明是在一條鞭實行後全部折銀,進行貨幣化征收。

而趙孟啟也打算,等到時機成熟,就消減一些名目,然後也實行貨幣化稅收。

大明是在有了充足的銀子流通,才有了一條鞭法的實施基礎,但還是逼得許多平時手中無銀的百姓,在糧食豐收後不得不低價賣糧換銀繳稅。

趙孟啟要避免類似弊端,就必須先完成貨幣改革和糧價保護機製。

政治的事就是這樣,相輔相成,循序漸進,說起來複雜,做起來更複雜。

要是讓趙孟啟親手來操作,那他肯定是沒這個本事的,關鍵是也不用他親力親為啊。

吳潛、馬光祖、謝方叔、江萬裡、楊棟、葉夢鼎等等,哪一個不是治政老手?

他隻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辨證過可行性後,細節的東西自然有這些人會去完善,若是有缺陷有不當之處,他們也會設法彌補規避。

這次回臨安,江萬裡帶著六百多太學生也一起,雖然大多都不是臨安人,可立了功就該受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