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百官都保持著沉默,在沒看清楚風色之前輕舉妄動,那可是官場大忌。
可是趙官家見此情景,卻很是莫名其妙,對朱熠的話也很不認同,但朱熠一直都是自己的鐵杆,因此也不好說太重的話。
「朱卿之忠直,朕自是深知,但事有輕重緩急,現在可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當務之急是把民亂儘早平息,還請列位臣工儘心獻策,以解朕憂!」
聞言,不少大臣都鬆了一口氣。
馬天驥卻微皺著眉頭,很是複雜地看著退回班列的朱熠。
這家夥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
本來製定好的計劃,被這頭豪豬一撞,倒是亂了陣腳。
隨即,馬天驥假做不經意的瞥了一眼陳大方,恰好他也看過來,於是兩人交流了一下目光,眼中都有疑惑。
陳大方定了定心神,緩緩出班,「陛下,臣以為施政如治病,當辨症下藥,如今福建的情形著實詭異,謝相公的奏報又語焉不詳,實在讓人無從著手,但不管是令福建方麵稟報詳情也好,還是朝廷派人去查實也好,都會有所遷延,而現在的情勢又刻不容緩,因此臣建議朝廷擇選能臣乾吏,令其火速趕往福建,全權處置平叛事宜,如此方不至貽誤戰機。」
說完,陳大方就默默退回班列,一臉平靜。
群臣卻無法平靜。
話說得是沒錯,派個鎮得住的重要人物前去,統一所有事權,不用向朝廷請示彙報,也不用受他人掣肘,根據當地情況迅速決策,果斷處置,這當然是最高效的法子。
可是該派誰去呢?
這個人不止要有能力,還要有超然的地位,並且
能被朝廷和官家絕對信任,才能避免尾大不掉,反噬社稷。
如此人選,寥寥無幾,要知道福建還有個前宰相在呢,就算讓董槐程元鳳前去,也未必能壓得住,尤其是現在情況不明,不知道謝方叔在此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總不能讓官家禦駕親征吧……
那麼,好像就隻剩下燕王殿下了。
群臣迅速想明白了,陳大方雖然沒有說要讓誰去,可唯一人選就是燕王。
這時候,燕王一係的大臣都隱隱覺得這裡麵似乎有點不對勁,但又挑不出陳大方話裡的毛病,也想不到還有誰更合適。
隨即,朱熠又走出班列,「陛下,陳中書所言確實是良策,但其實未必需要從中樞派人,大家莫要忘記,陳相乃是福州侯官人,此時正退居在家,當年正是陳相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撲滅閩贛賊亂,賊人見其旗幟便望風而逃,眼下整個福建路就福州安然無事,恐怕也是因為陳相威名令宵小膽寒,不敢冒犯,所以隻要陳相掛帥平叛,亂事指日可平!」
朱熠說的陳相就是陳韡,六年前推辭了朝廷的任命,掛了個提舉洞霄宮的宮觀官官職,在家榮養。
趙官家對陳韡還是很信任的,卻也還有疑慮,「陳子華倒是個好人選,但他已經五辭詔命,恐怕也不會接下這個差使。」
「陛下,臣願意前往福州,延請陳相,相信見到國家有難,陳相定然不會再有推辭。」朱熠懇請道。
趙官家正考慮著,馬廷鸞卻反對道,「陛下,臣以為不妥,軍國之事勞神費力,陳相如今年紀大了,哪裡還能奔波於疆場?」
接著,工部尚書兼侍讀姚希得也說道,「老臣也以為,不可以當年之勇來論今時之事,朱左諫不免有些想當然了,陳相多年不問政事,倉促間如何能掌握局勢?」
姚希得倒不是對陳韡有意見,而是朱熠曾經彈劾過他,害得他被罷免過,因此趁機打臉添堵罷了。
接著又有幾個大臣提出反對,而趙官家想了想,也隻好作罷,「既然陳子華不合適,那列位臣工還有人選舉薦麼?」
秘書郎中呂中出班道,「臣以為,此番大任,非燕王殿下莫屬!燕王之才眾所周知,且對兵事也極有造詣,不管從哪方麵來說,燕王殿下都是最合適的人選。」
順便說一下,呂中乃是泉州晉江人。
對他這番話,群臣也是忍不住腹誹不已。
這家夥也真是睜眼說瞎話,燕王有才華,大家是承認的,但哪來的兵事造詣?
最多也就是在吳江據城而守,抵禦過叛軍而已,他本人在其中未必有什麼真正的功勞。
再怎麼說,燕王也不過十六歲的少年,軍國大事可不是兒戲。
可是很快有許多大小官員冒出來,都表示燕王是處置福建叛亂的最佳人選。
燕王一係的官員,由於大量外放,朝中剩下的人不多,王爚、錢燾、洪天錫幾個,雖然感覺到風頭不對,也提出反對燕王為帥,但聲音卻被淹沒在一片讚同之中。
趙官家隻求儘快解決事情,也沒多想,便拍板,「那就讓燕王去吧……嗯,不過他畢竟年輕,就讓陳子華給他搭把手,還有,朱左諫也是個有勇有謀之人,也去幫幫他。……來人,速召燕王上朝……好了,主帥選定了,但也不能讓他空著手去,趁這工夫,大家找找,從兩淮或者京湖抽調些精兵強將來。」
這也是應有之意,福建雖然也有駐泊禁軍,可早就爛了底子,唯一能打仗的也就左翼軍了,可是其中大部分都被謝方叔派去流求了。
既然是皇儲出征,那肯定也不能馬虎,可不是三五千就能應付的,怎麼說也得調集個萬把精兵吧。
但等大家翻著兵冊和
地圖,想要找出可供調遣的兵力時,卻傻了眼。
兩淮方向,前陣子剛被蒙古的順天萬戶張柔捅了一刀,雖然最後宋朝贏了,可是損失也不小,參戰的部隊需要休整,沒參戰的也要防備蒙古人下一次入侵。
而京湖方向呢,也正被董文蔚和史權襲擾,蒙軍甚至一度繞過襄陽深入到了荊門附近,而京湖製置大使吳淵剛剛才奏請朝廷派一萬兵馬增援夔州路,以防備大理方向蒙軍實施切割四川與京湖的戰略。
朝廷原本打算讓吳淵先自己想辦法抽調五千兵去增援,然後再從沿江方麵抽五千給他補缺口。
這樣的情況下,京湖怎麼可能還抽得出兵來?
就連沿江製置司,恐怕也沒有多少兵力能再往外調了。
這可怎麼搞?難不成讓燕王帶臨安的兵油子前去麼?
臨安兵力是不少,可能動的基本不能打,能打的肯定也不能隨便動啊。
至於東衛那些娃娃兵,大臣們連考慮都沒考慮。
到了這時候,燕王一係才發現不妙,都開始不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