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問題。”
李惠芸嬌笑著走到會客室,給老宋搬來一把椅子,然後站在沈愈身邊,靜靜的看著他鑒定字畫。
沈愈現在的心神全部都在畫上,這畫唯一的缺點就是太破了,也許是被蟲蛀鼠咬過,破破爛爛給人一種隨時都會變成一堆廢紙的感覺。
沈愈發揮腦洞,也許這畫一直掛在那戶人家的牆上,因為過於殘破,被做局的人買下了,但做局的人也沒仔細看,然後被宋伯誤打誤撞撿漏了。
當然這是一種假設,很可能是做局之人收來字畫後,並沒有發覺是漏,自個打眼了。
“竟然是四僧之一朱耷的真跡,宋伯這次真是撿了個大漏啊!”
沈愈還在寶玉軒工作時,曾經花十七萬的價格收了一副朱耷真跡《寒林孤鴉圖》,之後賣了整整五百萬,為店裡一下就賺了四百八十三萬,這還是因為那幅畫太小,大約隻有宋伯這幅畫的五分之三。
朱耷(da)很多人不熟悉,要說八大山人很多人就知道了。
但也有人會把八大山人與他的仰慕者揚州八怪給搞
混了。
揚州八怪是八個人,分彆是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
而八大山人隻有一個,就是朱耷。
八大山人的意思大約是“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
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本名朱統,字刃庵,號八大山人,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屬寫意畫一代宗師。
後來的揚州八怪,以及近代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等巨匠大師,多多少少都受其熏陶。
八大山人之畫長於意境幽邃的山水與翻著白眼的花鳥魚蟲以及各種動物,他筆下之畫往往是不泥成法,另辟蹊徑,山水皴筆無多,花鳥水墨點漬,形象奇特。
近師董其昌,遠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以及元四家黃公望與倪瓚。
也受明代眾名家,如沈周,以及陳淳、徐渭花鳥大寫意的影響。
八大山人出身著實不凡,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九世孫,實打實的皇族宗室。
他天資聰穎,八歲就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
雖是皇室,卻可稱書香世家。
其祖朱多炡詩畫雙絕。
父親朱謀覲擅畫山水花鳥,兼沈周、文徵明、周之冕、陸治等眾家之長。
叔父朱謀垔也是一位畫家,更著有《畫史會要》。
明亡時,朱耷剛剛十九歲,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鬱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入空門,遊戲筆墨終成畫史一代宗師。
此畫上的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借以寄托懷念明朝的深情,據說甲申三月十九日是崇禎帝忌日。
看到這裡,沈愈朝老宋笑笑:“宋伯您說的沒錯,這幅畫確實是一副真跡,也是一個大漏,並且還是個頂級大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