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中場休息”(1 / 2)

六繩護主 東方紅不敗 5055 字 6個月前

潘福說完,眼睛直直盯著張成,等待對方的回應。

他這番話說得漂亮,完好體現他主子的寬容大度。

而在這句話之後,潘福其實還有彆的設計。

若桑柴縣知縣執意“秉公執法”,那他會找借口讓這次庭審中斷,然後私下與知縣好好“聊聊”——

就算你張知縣想把此案判成“買賣同罪”,也得有足夠的證據,而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證明我家老爺無罪。

潘福甚至早已準備好了訴狀,就在他的袖袋裡,那是告莊稼漢誣陷潘榮的訴狀。

如果知縣張成是個“榆木腦袋”,那他就會把主子從單一的被告變成“被告+原告”形式,以拖延時間,因為他們延津縣知縣的師爺一二天之內就會帶著訟師團趕到。

潘榮家非潘家嫡支,他及其父親、祖父,三代人能夠頂住整個潘家家族的壓榨,並立於不敗之地,甚至還有等待時機分宗的想法,足夠說明他們並非單打獨鬥,而是有著過硬的社會關係。

潘榮家隻是子嗣單薄人口少,可不是誰都能踩上一腳的底層小老百姓。

如果梁家非咬著潘家不放、或是桑柴知縣非要把此案事態擴大,想達到殺弱立威謀求好官聲的目的,他就會把延津縣的衙門班底給發動起來,讓桑柴縣知縣名聲掃地,彆想得好。

要知道,延津縣與桑柴縣毗鄰,且規模、曆史、級彆遠高於桑柴縣,若兩個縣真較起勁來,桑柴知縣不會有好果子吃。

張成也盯著潘福看。

雖然兩人地位高下差彆如雲泥,一個是進入士族階層之人,一個僅僅是商人家的家仆,但張成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一個小人物背後的關係網,才是決定人與人之間差彆的真正指標。

張成並不想在桑柴縣待一輩子,他在何地就任,都是為攢足資曆,以備一步步往上爬,他可沒必要在爬到高位之前得罪同僚。

他隻有個叔叔爬到京城去做官了,但品階並不高,換句話說,他略有後台,但沒有硬度,所以他不會給自己樹敵。

為百姓辦實事之前,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利益。

堂上出現片刻靜默。

梁先生的兒子作為原告在前堂聽審,梁先生則在後堂與鮑魁他們一起。

百姓也都沉默著等待看案件如何進展,眼神卻在梁先生的兒子和潘福之間來回掃視——人潘家要給梁家錢哪!安撫嘛,肯定是有錢有物的,趕緊答應啊!

你們梁家再怎麼有名氣,不也就是個教書匠嗎?能掙幾個錢?除了梁老先生,你們和我們一樣是個普通人,你家小孩兒就算再聰明,等他能撐起門庭時還得十幾、二十年吧?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那都是傻子,沒錢怎麼供孩子讀書、考學?趕緊答應了吧,然後趕緊商量下讓潘家出多少“安撫費”,我們也好跟著聽聽、羨慕羨慕。

梁先生的兒子滿臉憤然,臉都漲紅了——怎麼就跟潘家無關了?堂審剛開始時不就說明白是潘榮與莊稼漢已經口頭商定買賣小罐兒、就差最後付款了嗎?

怎麼就變成潘家無罪了呢?

還提什麼安撫費!我梁家是那種眼裡隻有錢的人?太小看我們了!

我們就想出了這口氣!

我們就想看壞人得到嚴懲!

莊稼漢是可惡,因為他帶著手下在鬨市製造混亂搶走我家小罐兒,可你們潘家也不是什麼好餅!

你們若不是想買,莊稼漢又怎麼會與你談買賣?

你們就是一丘之貉!

都該千刀萬剮!

梁先生的兒子憤憤想著,便上前一步準備跪下陳訴他的想法,他是堅決不容許莊稼漢和潘榮兩夥人中有任何一人脫罪。

“大人,梁先生有話想與您說。”後堂的差役小跑至前堂,並附耳在張成身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