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名家雲集(2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9430 字 1個月前

林朝陽來的比約定時間早了十多分鐘,聚會還沒開始,但戈特利布家裡已經坐了幾個人。

一進門,戈特利布就熱情的拉著他給大家介紹。

早到的幾個人分彆是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約瑟夫·海勒、邁克爾·克萊頓。

林朝陽與三人打了招呼,輕鬆的坐到了沙發上,同時心中不免感慨所謂的圈子。

羅伯特·戈特利布是美國二戰後最重要的文學編輯之一,能來他家做客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多麗絲·萊辛,筆名簡·薩默斯,早在六十年代便憑借著作品《金色筆記》

揚名西方世界,這部至今銷量已經破百萬冊。

這些年多麗絲·萊辛數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但可惜都擦肩而過,按照正常的時間軌道,她應該在2007年以88高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曆史上年齡最大的獲獎者。

約瑟夫·海勒就不用說了,一部《第22條軍規》讓他留名美國文學史,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界最具聲望的作家之一。

多麗絲·萊辛和約瑟夫·海勒都屬於純文學作家,而邁克爾·克萊頓則是通俗文學作家,被譽為美國科幻驚悚文學之父,《侏羅紀公園》是他的代表作。

除了在上的成就,邁克爾·克萊頓還是一位編劇和導演。

參與過《火車大劫案》《西部世界》(1980)等多部電影的創作。

以這三人在美國文學界的聲望,能讓他們同時聚集在一起,大概也隻有羅伯特·戈特利布有這個麵子。

林朝陽跟他們三人初次見麵,沒什麼共同話題,還是戈特利布說起了他的創作效率,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

幾人對林朝陽幾乎每年一部長篇的效率感到震驚,三人中哪怕是寫通俗的邁克爾·克萊頓,其產量也遠無法跟林朝陽相比。

幾個人正聊著的功夫,又有客人來了。

「嗨,朱迪斯!」

戈特利布將來人介紹給林朝陽,朱迪絲·瓊斯是戈特利布在克諾夫書局的老同事,她也是美國出版界的知名編輯。

職業生涯早期曾編輯過約翰·赫賽、約翰·厄普代克、阿爾貝·加繆和薩特等人的作品。

後來她把精力轉移到了美食領域,編輯出版了一係列熱銷美食圖書,帶動了美國六十年代以後的飲食變革。

打過了招呼,朱迪斯·瓊斯跑到了廚房要看看今天的菜單,看完之後她滿臉嫌棄。

戈特利布為聚會專門請了廚師,準備的是法國菜。

對於美國人來說,法國菜已經很高端了,但朱迪斯·瓊斯從六十年代就在向美國人介紹法國菜,毫無驚喜。

「羅伯特,我真該給你介紹兩個廚子。」朱迪斯·瓊斯吐槽了一句。

「得了吧,茱莉亞做的菜我又不是沒吃過,你捧出來的那些作家做菜也就那麼回事。」戈特利布回敬了一句。

茱莉亞·蔡爾德,在美國的地位大概於相當於劉儀偉在中國的地位,在電視上教人做菜,也出書,是朱迪斯·瓊斯一手挖掘出來的美食作家。

兩人拌嘴的功夫,家裡陸續又來了幾位客人,其中一人林朝陽還認識,是蘭登書屋的傑森·愛潑斯坦,他跟戈特利布也是老朋友。

「林,沒想到你也在這。」愛潑斯坦驚喜的說道。

算上林朝陽,今天戈特利布一共邀請了7位客人,都是作家和編輯。

林朝陽是唯一一位外國人,也是最年輕的。

有了愛潑斯坦的加入,林朝陽更加輕易的融入了眾人的聊天。

林朝陽以前經常請人吃飯,但被請客的機會少得可憐,他悠閒的跟眾人交談,感覺十分愜意。

偶爾到廚房考察一下大廚的手藝,心裡給大廚的刀功一個差評。

見他對廚房裡正在進行的烹飪饒有興趣,朱迪斯·瓊斯問:「林,你也喜歡做菜?」

「還行,偶爾會做點菜。」

多年來,朱迪斯·瓊斯致力於向美國民眾推廣世界各國美食,先後編輯出版了《掌握法式烹飪藝術》《意大利經典烹調》《中東美食》《印度烹飪之約》等暢銷書。

按照她的想法,是要把世界上各個較為發達的美食文化都介紹給美國民眾的,這其中也包括中餐。

「我正打算做一本有關於中華美食的書,你能給我提供點意見嗎?」

聽說林朝陽會做菜,朱迪斯·瓊斯躍躍欲試的問。

從老美口中聽到「中華美食」這個詞,林朝陽起了點應激反應,腦子裡飄過的是「左宗棠雞」、「宮保雞丁」、「李鴻章雜碎」這些菜名。

「你可以去唐人街找個懂行的廚師來當顧問。」林朝陽說。

朱迪斯·瓊斯並未察覺出他語氣中的推脫,說道:「你可以給我推薦幾道家常菜,就是那種做起來很容易,但味道又不賴的菜。」

林朝陽想了想,想到了一道對於老美來說很簡單,也容易符合大眾口味的菜。

「你可以嘗試一下拍黃瓜。」

「拍黃瓜?」

「就是黃瓜沙拉!」

換了個說法,朱迪斯·瓊斯立刻明白了,林朝陽又給她講了一遍做法,聽起來確實簡便易學。

朱迪斯·瓊斯到冰箱裡翻了一下,還真被她找到了一跟黃瓜,這玩意在戈特利布家是做三明治配菜的。

「我來試試!」

她說著洗了洗黃瓜,操起菜刀就要切黃瓜。

「不不不!」

林朝陽連忙製止了她,朱迪斯·瓊斯一臉疑惑的看向林朝陽,不明白自己哪裡做的不對。

「要拍!拍,懂嗎?你這麼切是沒靈魂的。」

朱迪斯·瓊斯看了看手中尖尖的廚師刀,一臉疑惑。

林朝陽無奈的走過去,洗了手接過刀。

西餐的廚師刀確實不方便拍黃瓜,但不是不能拍,他一手握刀柄,一手按刀背,輕輕用力,用按壓代替了拍,效果是一樣的,他又順手在「戶體」上來了幾刀。

”amazing!”

看著在動作下四分五裂的黃瓜本體,不光是是朱迪斯·瓊斯,連其他幾個人也發出了不可思議的驚歎。

往常林朝陽做菜時,身旁要有人這麼捧場,他少不得要炫一番刀功,可今天他實在興不起炫技的心思。

好家夥,拍個黃瓜都能引起圍觀,屋裡這幾位充分詮釋了什麼叫十指不沾陽春水。

其實朱迪斯·瓊斯幾人驚歎的不是他拍黃瓜,而是林朝陽那如同閒庭信步一般嫻熟的動作。

所謂「專業」,其實就是一種範兒。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林朝陽幾個輕鬆動作的背後是他精湛廚藝的體現黃瓜都拍完了,這菜也算是做完一半了,秉持著送都送到西的精神,林朝陽又了兩瓣大廚用來給法餐提味的大蒜,

跟剛才的動作一樣,輕輕一壓,不需要動手去扒,蒜衣已經自行脫落,眾人對這種小技巧更感神奇。

把裂開的蒜瓣剁成蒜末,再用盤子將黃瓜和蒜末裝好。

林朝陽又被調味給難住了,戈特利布的廚房裡有鹽、醬油和墨西哥辣椒,卻沒有醋和味精。

醋這位調料在老美的字典裡壓根就沒有,味精早些年曾經在老美風靡過,六十年代以後被汙名化,基本沒有美國人用了。

於是林朝陽就往菜裡擠了點檸檬汁,又加了點糖。各樣調料齊活了,隨便一攪拌,然後他就把菜端上了桌。

拍黃瓜,後世曾經在洋抖裡風靡過的一道中國涼拌菜。

剛才朱迪斯·瓊斯讓林朝陽給推薦簡單易做又美味的中國菜,林朝陽想來想去,覺得憑老美的動手能力,這道菜已經是大眾能接受的極限了。

菜上了桌,眾人都沒動,反而在那饒有興致的看來看去。

大家倒不是對這道菜有多大的期待,而是對林朝陽三下五除二做出一道菜來感到稀奇,這速度比他們拌份沙拉還要快了不少。

最後是朱迪斯·瓊斯想起來了這道菜是林朝陽應她的請求做的,才握著叉子打算試一試。

她叉起一塊帶著汁水的黃瓜送進了嘴裡,細細咀嚼,完全是拿出了美食家品鑒的架勢。

眾人見狀不由得好奇的張望著她的反應。

「嗯~」

朱迪斯·瓊斯發出了一聲鼻音,卻沒有說話,她繼續咀嚼著口中的食物,隻有眼角那幾道細碎的皺紋暴露了她味蕾的愉悅。

她的反應把本來對這道菜的味道沒什麼期待的眾人的胃口給吊了起來。

「怎麼樣?」愛潑斯坦問。

終於將口中的黃瓜咽了下去,朱迪斯·瓊斯好像美食節目的評委,表情嚴肅的品評道:

「很神奇的味道。保持了黃瓜的清香、脆爽口感,味道鹹鹹的、酸酸的,還有些鮮甜,很適合當開胃小菜。」

眾人聽完她的評價,也忍不住去拿餐具打算嘗試嘗試。

他們這些人一年裡總會參加幾次聚會,但在聚會上大多是談工作、聊藝術、

分享經曆,跑到聚會上搞美食品鑒還是第一次,大家都覺得很新鮮。

嘗過了拍黃瓜之後,大家覺得朱迪斯·瓊斯的評價很中肯。

這道菜不是那種一吃就令人驚豔的味道和口感,但卻很讓人上頭。

「對於不喜歡黃瓜的人來說,這種做法是個不錯的嘗試。」戈特利布說,然後又誇讚了一句林朝陽,「林,你的廚藝可真不賴!」

朱迪斯·瓊斯問林朝陽:「林,像這樣簡單的菜,在中餐裡多嗎?」

「中餐的分類有很多種方式,這屬於涼菜,可以類比成沙拉,做法都大差不差,這個是相對簡單的。」

「你會的多嗎?」

「我?還成吧,一般的菜係都會一點。」

聽到「菜係」這個單詞,朱迪斯·瓊斯說道:「我知道,中國有很多種烹飪方式,是按照省份來分的。」

「你有沒有興趣出一本烹飪圖書?」朱迪斯·瓊斯接著問道。

林朝陽毫不遲疑的搖了搖頭,「沒興趣。」

見他如此乾脆的拒絕,朱迪斯·瓊斯以為他是看不起烹飪圖書,便給他科普起了如今烹飪圖書在美國的銷量和影響力。

朱迪斯·瓊斯至今編輯的烹飪圖書超過10部,每一部的銷量都是百萬冊起步比如她在1972年編輯的《素食主義的品味》,因其反傳統飲食習慣的文化內容和語言使素食得到推廣,隨之掀起素食主義運動,這本書在十幾個國家發行數百萬冊。

林朝陽聽她講了半天,說:「朱迪斯,烹飪不僅是為了裹腹,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是藝術,甚至是道!」

他的語氣平靜,不帶什麼情緒,可在朱迪斯·瓊斯的眼中卻看出了滿滿的優越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