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想不到(1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9209 字 18天前

紫金賓館一號樓裡的多數人仍保持著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色彩,一番鼓舞過後,這些剛加入星空衛視,還未走上工作崗位的員工們內心充滿了激情和乾勁,看陶玉書如同領袖一般。

接著,陶玉書又安排眾人到地安門東邊的明珠海鮮搓了一頓大餐。

如今這時候海鮮在北方和內陸地區還是稀罕物,對於很多人的日常飲食來說並不常見。

明珠海鮮是港式風味,85年一開業便以熱情周到的服務、精致的菜品和處處透露的香江氣息而聞名於燕京市民階層。

當然了,它更出名的是價碼高。

燕京城餐飲界有「三刀一斧」,明珠海鮮就是其中之一,以刀斧比喻,

吃頓飯如同在身上割肉,可見價格之昂貴。

員工們本來心裡就滿腔熱忱,飽餐了一頓,更對陶玉書死心塌地,恨不得立馬就飛赴香江,為陶董衝鋒陷陣、出生入死。

忙了小半個月,陶玉書帶看一群員工飛回了香江。

林朝陽則暫時留在了燕京,因為文協為《舌尖上的中國》舉辦的作品座談會定在了後天,也就是2月20日。

到了日子,林朝陽驅車來到農展館路南裡10號,一見馬烽就抱怨起來。

「你們文協這個效率真是堪憂!」

他抱怨當然是嫌文協組織座談會的效率太慢。

「你以為我不想快點?那麼多人的工作得協調,你以為打個電話人就能來?」

馬烽對林朝陽的抱怨感到很不滿,多少人盼著讓我們文協給他辦座談會呢,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當然了,這話他也就心裡一下。

林朝陽現在可是中國文壇的頭牌,嗯,牌麵。

座談會開始,林朝陽掃了一圈,全都是老熟人,馮穆、陳荒煤、王蒙、

孟偉哉、朱寨、陳湧、鮑昌.

除了這些文化界大腕之外,今天還有位在位的高官出席,宣傳部侍郎兼文化部代尚書的賀敬之。

「沒想到您今天也來了!」林朝陽跟賀敬之握手寒暄。

「你這部《舌尖上的中國》為我們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做出了那麼大的貢獻,我能不來嗎?」賀敬之哈哈笑道。

「您客氣了,!《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外的受歡迎是天時地利人和。」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你就彆謙虛了。」賀敬之誇了一句,又問:「我聽說新長篇已經寫完了?」

是。不過這部是全英文寫作,可能要在美國那邊先出版,國內要晚一點。」

賀敬之臉上露出讚賞之色,「了不起!為我們中國文學界爭光了!」

他本人的立場是z派,但不妨礙他對林朝陽能在海外為中國文學揚名的欣賞。

寒暄幾句,各人落座,座談會正式開始。

這些年來林朝陽參加了不知道多少次這種座談會,今天的座談會除了規格高一點,在內容和形式上並無特彆之處。

要非說特彆的地方,大概要算大家的正麵評價和讚譽了。

大概是因為《舌尖上的中國》取得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效果,今天參會的眾人對這部作品的評價高的出奇。

賀敬之這位還在位的高官出席,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對這部作品的肯定。

次日,《舌尖上的中國》座談會的消息登上了《人民日報》。

在文章的最後,撰文記者這樣寫道: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隻是一部關於吃的文學作品。

看看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裡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作品所展示的厚重感和獨特性令人動容。

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它並不是一味空洞的宣揚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這種深入靈魂的共鳴,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能夠暢銷海外最重要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國》在美國的廣受歡迎,讓它在中國收獲了不同於一般文學作品的關注,官方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就是證明。

同時,讀者也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支持這部作品。

大年初六,2月10日。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舌尖上的中國》正式在國內各個城市的書店上架,迅速的在讀者群體引發了一場搶購熱潮,讀者們都想欣賞欣賞這部在海外為中國爭光的作品。

短短一周時間內便銷出22萬冊,許多城市的新華書店久違的出現讀者排隊搶購的現象。

尤其是趕上正月裡,這樣的現象立刻引來了一些當地媒體的的報道,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熱銷再添了熱度,成為了1992年開春的第一把火。

參加完座談會,林朝陽本打算回香江,結果洪子誠跑過來通知他,說燕大學位評定委員會已經通過了他的榮譽學位審核。

「昨天學校剛把建議名單報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那邊備案,下個月舉辦授予儀式的話你有時間沒?」

燕大的榮譽博士學位可比香江中文大學的流程要繁瑣多了,授予儀式理論上可以在名單上報之後的兩年之內完成。

不過林朝陽的情況特殊,燕大決定等備案完成之後就儘快為他舉辦授予儀式。

既然如此,也得等到3月份。

「有時間。」

2月還有一個星期就結束了,林朝陽嫌跑來跑去麻煩,索性答應了下來。

留在燕京,他每天早睡晚醒,看看書、澆澆花,偶爾去西院跟來做客的同行聊聊天,感覺提前過上了退休生活。

一直到3月的第一個周末,陶玉書突然出現在小六部口胡同裡。

「你回來怎麼也不說一聲!」林朝陽看到她一臉驚喜。

陶玉書笑著說道:「給你個驚喜!」

下周二燕大就要為林朝陽授予榮譽學位,陶玉書這次回來是專程參加榮譽學位授予儀式的。

老婆閃現燕京,兩個小家夥又不在,再加上獨守空房半個多月,林朝陽晚上好好表現了一把。

周二上午,林朝陽和陶玉書一起來到燕大。陽春三月,校園裡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未名湖在陽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浮光躍金。

微風吹過湖畔柳樹剛抽出的嫩芽,細長的柳枝隨風搖曳。

博雅塔靜靜地矗立在未名湖旁,古樸典雅的身影倒映在湖水中,與湖光山色融為一體,湖南岸的鐘亭、臨湖軒,湖心島的石舫、魯斯亭—·

一應景致如同往昔,可時光匆匆,讓林朝陽心中忍不住生出幾分惆悵。

「時間過得真快啊!」

陶玉書挽著他的胳膊,漫步在湖邊小路上,。「是啊。一晃這麼多年了,

我們都快四十了,可燕大還是那個燕大。」

這幾年夫妻倆雖然偶爾也會回燕大,但多是冬日方物寂蓼之際,總是感覺格外蕭瑟。

這陣子校園裡春暖花開,冷不丁逛一下心中難免生出感慨來。

「燕大現在變化可大著呢!」林朝陽笑著說道。

從八十年代開始,燕大就開始大興土木,85年之後國家計委更是將燕大基建列入國家重點工程計劃大本之內。

光是重點工程的理科樓群就建了11.3萬平方米,1000餘套教工住宅,學生住宅8萬平方米籠統算下來,十幾年時間裡,燕大新建的校舍超過了40萬平方米,算上整修的建築就更多了,許多夫妻二人記憶中的建築已經消失不見。

兩人一路邊走邊聊,有些學生似乎認出了林朝陽,多數人隻是多看了幾眼,沒敢上前打擾,但還是有些膽子大的忍不住湊上前來。

「您是朝陽老師?」

因為早年的工作關係,林朝陽的筆名在燕大很少被人提及,燕大的師友提到他多是以「朝陽」來稱呼,學生們耳濡目染自然也是這樣的稱呼。

86年停職之後他鮮少出現在燕大,這一茬學生對他的印象都停留在電視、報紙上的形象,一下子見到真人有些不敢確認。

林朝陽微笑著應了一聲,「是我。」

女學生滿臉驚喜,「真沒想到能在學校見到您,我特彆喜歡您的!

+

「謝謝。」

寒暄兩句,學生遺憾今天出門沒帶書出門,「我前兩天還買了您的《舌尖上的中國》,真沒想到您散文寫的比還好!」

女學生崇拜的眼神都快溢出來了,神色之間滿是雀躍。

「過獎了—

林朝陽跟女學生聊了幾句,得知她叫曉白,是個川妹子,燕大88級西語係法語專業的學生。

兩人聊天期間,陸續有學生發現林朝陽,並靠近了過來。

沒一會兒的功夫,林朝陽身邊就聚集了一群學生,熱情洋溢的和他對話交流。

站在原地跟學生們聊了十多分鐘,林朝陽見學生越聚越多,一點沒有散的意思,還有不少學生已經衝回宿舍去拿書,打算要跟林朝陽要個簽名。

他隻好說今天是來領榮譽學位的,大家有想要簽名的,可以去大講堂那裡找他。

好不容易抽身而出,陶玉書打趣他,「你這回算是衣錦還鄉了!’

「我都衣錦還鄉多少回了,你才知道?」

夫妻倆說著笑話,一路來到學位辦公室,洪子誠和學位委員會主席劉慶峰已經等在這裡。

劉慶峰跟林朝陽介紹了一下授予儀式的流程,又閒聊了一陣,幾人便往大講堂走去。

林朝陽的榮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舉辦地點就在大講堂,也就是前些年的大飯廳。

「朝陽,看著這地方親切吧?」來到大講堂門前,洪子誠調侃著問。

不管是大飯廳還是大講堂,林朝陽都在這裡參加過不止一次活動,許多舊日情景至今仍曆曆在目。

今天的授予儀式,燕大發動了不少學生來參加。

其實不用學校發動,許多學生得知學校將要給林朝陽授予榮譽學位,紛紛踴躍報名來參加儀式。

林朝陽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十多年的時間,作品在國內暢銷數千萬冊。

不誇張的說,現在在燕園學習的這一茬學生們,幾乎是看著林朝陽作品長大的,他在這些學生當中的號召力絕對要比現在那些歌星、影星強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