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要求就是不能歧視華夏,歧視華夏的人,陳晉是絕對不會選擇的。
第二個要求就是要至少會有一點點漢語不能什麼都聽不懂。
《洋和尚》劇本裡,男主角也是有一個從擔心到喜歡的過程,也是他學漢語從一點都不會到能正常交流的一個過程。
第三個是要求男主角要會一點點武術,不能一點都不會,到時候就是有最好的武術指導,也拍不出好看的電影出來。
基於以上三點,在陳晉看來,就算是他們符合這三個條件了,演員還是要集中起來培訓才行,不然狀況迭出,陳晉就該頭疼了。
這兩部電影,陳晉都打算采用寫實風格來拍。
對於如今的港島人來說,寫實風格的功夫片是非常新鮮的,給他們帶來的衝擊會超過布魯斯李的電影。
布魯斯李為什麼在港島這麼風靡?
其實早在二三十年代,華夏已經開始有最初的武俠電影,到1949年港島拍出第一部《黃飛鴻》電影,港島武俠片漸漸進入了最好的時代。
隻是那時候的武俠電影節奏很慢,特效手段也很落後,武打效果非常舞台化,對演員更多是扮相和身段的要求。
因為製作周期短成本低,劇情模式套路化,讓觀眾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
此時,邵氏已經一家獨大,但《雲海玉弓緣》(1965)、《大醉俠》(1966)、《獨臂刀》(1967)這三部影片開創了港島新派武俠時代的古裝武俠電影還沒有拍出來,港島人還沒有見識過更具有視覺衝擊力的電影。
曆史上邵氏的新派武俠電影風靡之後,直到1971年,布魯斯李主演的第一部港島電影《唐山大兄》取得319萬港元成為票房冠軍,並打破票房紀錄。
這也是布魯斯李大紅大紫的開始。
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連續幾年都是這些武俠電影雄霸票房榜,讓觀眾審美疲勞了;一方麵則是布魯斯李拳拳到肉的真功夫帶來了更震撼的視覺體驗,直接提升了觀眾的觀影品味。
陳晉相信,港島電影1990年代的風格,同時結合了華夏動作電影2010年代的風格之後,帶來的視覺衝擊絕對超過布魯斯李的《唐山大兄》等電影帶來的衝擊,更能讓港島人癡迷。
當然,陳晉也沒有想過要奪走所有屬於布魯斯李的榮耀,他還計劃讓盧文錦邀請布魯斯李回港島一趟,雙方談一談合作拍電影的可能性。
這種可能性肯定是有的,因為雙方的目的是大致相同的,就是宣傳推廣華夏功夫,甚至是華夏文化。
隻是陳晉對布魯斯李不了解,他之前的所有了解,或許隻能成為印象,都是從前世的媒體上看到的,至於他真實的性格,確實一無所知的。
據說布魯斯李外表灑脫、開朗、樂天、機智、健康和充滿生命力,內心世界卻是十分孤獨、固執而又豐富複雜的。
能不能合作,還是要具體見麵商量後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