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眉毛一揚:“如何變招?”
呂範:“我們可以先投石問路,試探諸葛瑾是否願意接受百姓,比如先稍稍放出兩三萬人,驅趕到對麵。如果諸葛瑾沒把百姓堵回來、派兵掩殺驅趕,下次我們就再放出更多。
而敵軍一旦適應了我們的所作所為,便不會多想。到時候,主公願意繼續固守秣陵,固然可以。如果不想與秣陵共存亡,而是突圍去句容,然後徐徐後撤,至吳縣或錢塘阻截關羽、趙雲,也未嘗不可。
隻要我軍趁著某一次百姓出城時,以百姓為掩護,悄咪咪混出去。秣陵至句容不過八十裡,正常步兵強行軍一整天肯定能走到。如果做得夠隱蔽、突然,哪怕隻是讓敵軍稍稍晚發現幾個時辰,也足夠搶跑幾十裡路了。
到時候就算趙雲追擊,除非他敢屠戮亂逃四散的百姓,否則有百姓遲滯阻擋,這點時間足夠我們混到句容了。後續再想轉去彆處,便輕而易舉。
吳縣、錢塘雖遠不如秣陵堅固,也沒有縱深,但當地畢竟存糧豐富,今年的秋糧都是順利入庫的,多拖半年或許可行。實在拖不住,還有出海躲避一條路,總比在秣陵靈活。”
孫策聽到這兒,終於鄭重起來。
確實,如果呂範一上來就讓他突圍放棄秣陵,他始終覺得“都堅持這麼久了,最後這樣功虧一簣”,內心很不舒服,總想要直接壯烈一把。
但呂範給了他一種切香腸的分步走戰法,這就把孫策抵觸的心理閾值降了下來。
先把百姓趕出去,不管自己最後是否棄城突圍,對於多堅守一段時間都是有幫助的。所以不管將來如何,這第一步都可以先走了再說。
萬事開頭難,一旦下了決心,降低了下限,後麵就越來越容易變通了。
孫策想了想,忽然靈機一動,準備拿這個誘餌,去考驗一下張昭、張紘。
他已經知道,這兩人平時可以說是治世能臣,但到了此時此刻,他們已經無心為孫家賣命了。那就看看誰更不可靠,順便丟出去作為欺騙諸葛瑾的誘餌。
……
第二天,孫策就找來了張昭、張紘和秦鬆,然後把昨天呂範的計劃,稍稍修飾包裝一下,轉告了他們——也就是把“利用出城百姓作為掩護,我軍趁亂突圍”這一點隱去了,隻說了前半部分。
孫策已經不太信任二張了,連自己人都騙,才能騙過敵人。
“……我的意思大致便是如此,如今秣陵城內糧草短缺,如果不驅趕百姓出城,糧食連一個月都撐不到了。如果把百姓都放出去,不許他們隨身攜帶糧食,把糧食都留給士卒,那就能多吃兩個月。
張公,我也知道事到如今,你們或許不願意隨我死戰到底,那麼,有誰願意為使與諸葛瑾、關羽交涉,帶領百姓出城,與敵軍交割。這也是避免後續死戰時,殃及無辜百姓,劉備若果是仁義,自當接受這個條件。”
張昭張紘都不好意思直接說自己要背叛,但最終張昭還是擺出了“我是為了救百姓”的姿態,再三忸怩後表態:
“即使如此,老夫願為主公擔此罵名,背負驅民出城之罪過,但也好歹保住丹陽百姓的性命。”
張昭並沒有懷疑這個計策的真假,事實上,在漢末混戰中,守城一方因為糧食不夠,讓百姓先出降減少糧食消耗的情況,也確實是有發生的。
《演義》裡就有寫後來袁尚、審配被曹操圍困在鄴城的時候,圍得太久,糧食不夠,讓鄴城百姓出降,還想“以兵馬繼其後,趁亂掩殺”,但曹操識破了袁尚的企圖,加上曹操不必顧及百姓生死,所以發現袁軍異動後,就可以直接殺穿出降鄴城百姓的陣勢、驅趕著百姓衝亂袁尚兵馬,殺得袁尚大敗。
這事兒《三國誌》正文上沒有采信和記載,但彆的如《英雄記》、《魏略》有些蛛絲馬跡。
不過這一切如今都還沒發生,所以本時空孫策要是用了這招,肯定算是他原創。
而劉備軍肯定不能學曹操乾這種以百姓為肉盾的事情,畢竟曆史上攜民渡江的時候,劉備都沒拋棄百姓趁亂逃跑。何況現在,更不可能驅趕掩殺百姓來衝亂孫策。
所以如果用這招來道德綁架劉備,說不定還真能得手,讓孫策趁亂突圍,至少是利用敵軍偵查困難的時機,趁亂先急行軍搶跑幾十裡路。
秣陵到句容一共隻有八十裡,到時候趙雲的騎兵部隊啟動速度慢,未必能在孫策抵達句容前就追上截殺孫策。關羽的步兵反應追擊速度就更慢了。
孫策隻要擊殺攔截在秣陵和句容之間巡邏的張遼,就能逃出生天。
而聽說張遼一介降將,如今兵權並不重,諸葛瑾平時隻給他不到一兩千人的騎兵巡邏截殺句容到秣陵之間的糧道,給孫策軍消耗放血。孫策要是以全軍主力撲殺張遼,他覺得還不是手到擒來!
除非張遼能靠一己之力、區區千餘騎兵拖住孫策軍主力半個白天,為趙雲爭取到時間追上來,否則孫策不可能輸!這個圍他突定了!
83中文網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