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的時候,李默顯得很是冷靜,可在走出那條他居住了三年的街道後,各種情緒便洶湧而來。委屈、憤怒、怨恨、憂傷、不舍,種種情緒混雜在一起,在他心裡不斷翻騰。他茫然地往前走著,直到遇到一股迎麵而來的人流才回過神來。他來不及避讓,就淹沒在女人的海洋裡,耳邊儘是嘰嘰喳喳的聲響,像是突然驚散了密林裡的鳥兒,呼啦啦地從他的身邊,從他的頭頂飛過。
待得洪峰退去,他才注意到自己正站在南華紗廠的門口。李默第一次聽說這家廠是在何伯那裡,他為客戶買了南華的股票,每年吃股息分紅利,做長期投資。做這種投資,要對公司有一定的了解,並且定期做一些追蹤。他看過關於南華的一些資料,所以知道這是一家由上海來的無錫老板投資的紗廠,工廠就在土瓜灣,但當時他對土瓜灣完全沒有概念。
在和劉叔結婚後,蔣慧珍建議在十三街租房子住。她之前在南華上班時,就租住在那裡。丈夫去世後,她的處境越來越難,後來她換了工作,去了塑膠花廠,又遇上原來的老樓要拆了重建,便索性搬去了離工廠近一些的木屋區。如今要重新租房子,她還是覺得那裡衣食住行都比較方便,也熱鬨。
十三街位於土瓜灣的東北部,其實它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塊長三百米寬一百米的長方形區域,就像一架東西向橫在地上的梯子。由於中間有十三條街道,所以大家便把這片區域叫做十三街。
由於土瓜灣的工廠越來越多,租房需求越來越大,十三街幾乎全部建成了唐樓,下麵做鋪子,上麵商住兩用。這裡住的人本來就多,加上這幾年舊的唐樓拆了重建,樓層高了,住的人就更多了。好在因為靠近啟德機場,樓層被限製為最高八層,但饒是如此,十三街依然是整個土瓜灣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初來這裡的時候,李默很不適應。他可以忍受木屋區的惡劣條件,但是卻很是有些抗拒這個人挨著人,人擠著人的地方。可如今要徹底離開這裡了,他卻又有些不舍。他沿著兩邊的街道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租住的那條街的街口。
他靜靜地站在那裡,凝望著那個他生活了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地方,那一刻,許多畫麵在他眼前浮現,一切恍如就在昨天。這會,小妹還在哭嗎?不知道她是否明白,這次離開後,他是不會再回去了。這會,劉叔回去了嗎?沒有跟他當麵道彆,他的心中始終有些不安。
李默在街口站了許久,一直到天完全黑下來,也沒等到劉叔回來。以前劉叔的工作時間是早上7點到晚上7點,自從當了小組長後,就很少在8點前回來了。他曾在洋行的一份英文報紙上看到上麵有一篇批評中國內地的文章,上麵說中國的勞工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時。可就他自己看到的,在香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時或更長時間的人比比皆是。
後來他聽洋行的人說,英國那邊的工廠主一直在抱怨,他們無法同香港廉價的勞動力競爭,要求香港實行新的勞動法案。經過一段時間的爭論,香港的工作時間被縮短到每天8小時,但有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自願加班,但由於工資隨著勞動時間進行了相應的削減,為了獲得與之前相同的收入,幾乎所有工人都“自願”加班。而個彆不願加班的工人,不久就被辭退了。
李默原本還想再等一會,可當他看見蔣慧珍從樓裡出來時,便急匆匆地轉過身,然後快步離去。由於心情不好,他並沒有直接回馬軍家,而是漫無目的地亂逛,後來肚子餓了,又在街上找了一個冰室,點了些吃的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