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延續以前大夏皇宮,在帝君登基時,隻是對其進行了修繕,並沒有改變其格局,
大夏皇宮,一條中軸貫通著整個宮殿,這條中軸又在皇宮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
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玄天、龍鳳殿為兩翼,而內廷以華清宮、清心殿、雪陽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皇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
皇宮嚴格地按“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皇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皇權的等級製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在皇宮建築中,屋頂各不相同,皇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皇宮前部宮殿,建築造型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皇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皇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
後部內廷卻是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
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凋的蒼鬆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皇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皇宮內,而且南達秋水門,北到華英門,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皇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飛鴻門,其平麵為凹形,宏偉壯麗,飛鴻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乾坤門。
不過此時三人,雖然進了帝都,但離皇城還遠得很,不過這個遠也隻是相對來說而已。
三人安頓下來後,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不過街道上的人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顯得更加熱鬨跟喧嘩,站在客棧二樓外廊道上,放眼望去,街道沿街猶如一條透著光亮的長河,而在街道上麵行走的人,就是這長河裡麵的水。
這會雖然過了飯點,但也不算晚,在夜星痕來說,吃重來就是排第一位,而且還是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小吃,張玄度跟紫皇兩個自然是知道這位大小姐的習性,再加上張老板不差錢,於是大手一揮,走起。
很快三人就加入了下麵的滾滾人流,在廊道上麵看,隻看到街道上熱鬨,但真正深入其中,才能體會到什麼是帝都繁華。
街道兩邊的屋宇星羅棋布,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還有各種小攤等等,但不管是做什麼生意的,店門口都是高高掛著兩盞大紅燈籠,一家挨一家,一個連一個,連綿在一起,就如一條光華的長龍。
而在各家店鋪內,又掛著各式紗燈,將裡裡外外都照得通亮,有種一看就喜慶的感覺。
此時已進入戌時,可是街上各色人等依舊是接踵摩肩,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乾脆就是閒逛的,也有駐足欣賞風景的,不一而全。
明黃的燈火,普灑在這遍眼都是的綠瓦紅牆之間,那突兀橫出的飛簷,那高高飄蕩的商鋪招牌旗號,那粼粼而來的車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張張淡泊愜意的笑容,無一不反襯出大明百姓對泱泱盛世的得意其樂。
而這還是平常日子,這要是過節,那真不知道又該是如何得一番景象了?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