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儀看到的宏原子核的數學模型可能是量子空間中張彬夫婦對他們的思維在量子層麵產生糾纏,這隻能稱之為概率奇跡。
人腦思維的層次涉及量子層次,有一定概率會與量子空間因果律糾纏,其中涉及高維空間與量子諧振子(也就是暗物質),後文會講。
至於丁儀看到照片中有過林雲和孩子們的場景,無人看過,甚至連陳博士(球形閃電主角)也未看過,那或許隻是他心中的念想,這或許已經預示著它是“不存在”的。
最後出現在陳博士花瓶的一朵量子藍玫瑰,也說明了這一點。藍色玫瑰的寓意是不存在、不可能實現、奇跡,這朵量子藍玫瑰可能是作者給我們留下的一個美好的願景。
她是“存在”的,但對這個世界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了,幾乎不能發生影響了,這樣的“存在”是我們理解不了的存在的,或者就是……不存在。
量子生命脆弱到都不能進行“觀察”,甚至是衛星觀察都不可以,它存在於另外的空間維度中,可以稱之為量子空間。
我們看到的量子概率雲是量子空間中的事物在我們所處空間投影的結果,或許隻有我們的科技層次達到這種層次,才能真正窺探它的奧秘。
另外,球狀閃電中的“觀察者效應”與我們常說的雙縫乾涉試驗中不能出觀察者是不同的意思,為了避免誤解,這裡解釋一下。
現實中其實很多人被一群不了解物理的偽科學家誤導了,一個簡單的雙縫乾涉試驗還往玄學上解釋,它隻是有一點反常識罷了,類似我們小時不容易解釋大的物體和小的物體會同時落地。同樣有些反常識,但仔細思考下那才是最合乎邏輯的,常識可能欺騙我們,但邏輯不會。
雙縫乾涉試驗證實的是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也即是波粒二象性。對應實驗中一些常規現象不再贅述,說說大家疑惑試驗的幾點:
一是在雙縫乾涉試驗單個光子分彆通過兩個縫隙,左邊縫隙發射一個光子,再右邊一個光子……不同光子之間應該不會乾涉,為什麼後麵也能出現乾涉條紋?
其實我們是受光子這個詞的影響,我們將它想成粒子了。光子是量子態的,也是可以理解是最小單位的玻。量子態光子也並不是走標準直線的,所以分彆通過兩個縫隙的光子也能出現乾涉條紋這才是正常的。
光子本就有玻的特性,而波則是彌散於整個空間中的,這個試驗本就是證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我們卻將光認為是粒子去解釋,自然南轅北轍。
二是在雙縫乾涉試驗中增加一個觀察者,有觀察者就不能出現乾涉條紋。也是經常被營銷號鼓吹的“觀察者效應”,意識決定實驗結果,這完全是誤導。
雙縫乾涉試驗中“觀察者效應”,與觀察者的意識無關。光子是量子態的,量子態物質具有激發態與坍縮態,受到激發後會有呈現不同的態。這些我們可以不關注,也不是這個試驗可以證明的,我們隻需簡單的明白一件事,什麼是觀察?
觀察在這個試驗中,當觀察者想要觀測光子或微小粒子通過雙縫時的行為時,他們必須借助光子或電子等粒子來實現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