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祖狄仁傑(1 / 2)

大宋神探誌 興霸天 5699 字 5個月前

宋。

河東路。

並州。

此地彆稱晉陽,後升太原府,雖然三者並不在一個行政層級之上,但三種稱呼又都耳熟能詳。

比如李淵晉陽起兵,是大唐的龍興之地,又比如某位胖胖的演員,用洪亮有穿透力的台詞,做出自我介紹:

“在下姓狄,名仁傑,並州人士,官同鳳閣鶯台平章事,加黜置使,兼幽州大都督,奉旨欽差提調幽州一切軍政要務!”

狄進跟著族親,走進狄氏宗祠時,腦海裡就浮現出這一幕畫麵,默默一歎,滿是懷念:“好想再看一遍《神探狄仁傑》啊!”

這不是胡亂聯想。

他這一世的身份,正是山西太原狄氏子弟,這一脈尊前唐宰相狄仁傑為始祖,自唐初紮根於並州,至今已有三百餘年。

聽起來很了不得,但實際上在唐朝,太原狄氏就不是什麼著姓豪門,福兮禍兮,唐末亂世,天街踏儘公卿骨,轅門遍掛權貴頭的時期,太原狄氏也沒有被亂軍重點關照,族中活下了不少人。

當然,活下來歸活下來,經過五代亂世,到了千年田換八百主,社會階層流動極快的宋朝,狄氏愈發衰敗。

此番冬至祭,族中各房聚於此地的,隻有零零散散的三十多人,無高官,無巨富,即便稱作地方大戶,都很勉強。

可就算如此,祭祖的步驟,仍然一絲不苟。

灑掃廳事,祭前一日沐浴,備時鮮水果並菜五盤,盞匙箸訖等各種器具,祭祀日著祭服,奠酒焚香,由宗子正式行祭:“天聖三年十一月初十,十四代孫狄元昌,昭告於狄氏之祖,今以陽至之始,追惟報本,禮不敢忘,謹備清酌庶羞之奠,尚享!”

狄進跟著族人,端端正正地行三獻禮,儀態上已經完全適應。

事實上半年前,當他蘇醒過來,發現自己來到宋朝時,人都麻了。

平心而論,他挺喜歡曆史,喜歡那些曾經真實存在的偉大人生,那些驚心動魄的抉擇時刻,還有那些令人惋惜的家國遺憾……

但愛好與親臨,是兩碼事。

農耕王朝的勞苦大眾,向來朝不保夕,彆說改朝換代的亂世,和平時期都是天災人禍,官吏欺壓,隨便一個小小的變數,便能壓垮辛苦耕作的一家。

而狄進目前的身份,就是一個空有祖上威名的普通士子。

但沒辦法,隻能努力適應,然後為自己找尋新的出路。

三獻禮完成,祭祖告一段落,眾人退出祖祠,回到正堂。

各房長者入座,敘舊閒談,小輩站立。

狄進本也是靜候的一員,但主持祭禮的狄元昌目光落了過來,卻是露出笑容:“仕林!”

狄進上前行禮:“大伯。”

他雖未及冠,但已經取了表字,喚作仕林。

表字往往由名演化而來,是對名的補充或解釋,也有期盼之意,這仕林二字嘛,說得文雅些叫仕途平順,拔萃翰林,直白些就是想中進士,想當官!

此時狄元昌就是此意:“仕林啊,你天資聰穎,自少篤學,手不釋卷,我並非飽學之士,考校不了你這位神童的學問,卻是時時盼著你高中……解試將至,溫習備考,萬萬不可懈怠啊!”

後世熟悉的明清科舉,一共要考六場,而宋朝隻有三場,一場是地方上的解試,一場是中央禮部舉行的省試,最後一場就是見皇帝的殿試。

相對而言,解試和省試更加關鍵,這第一場解試其實在秋天舉行,距今還有大半年,但對於盼著出一位進士的狄氏族人來說,確實是迫在眉睫了。

尤其狄進,還是貨真價實的神童,中過神童舉的。

神童舉的官方名字叫童子科,在唐朝時便有,到了宋朝更受重視,名臣晏殊就是從中脫穎而出,賜同進士出身,入了宋真宗的眼,寵愛至極,一度當成乾兒子培養。

如今三十六歲的晏殊,已經是樞密副使了。

這個榜樣激勵了無數人。

没有了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