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進在九歲那年,就作為並州的神童,被舉薦入京考試。
他通過了考試。
可惜神童舉考驗的畢竟是孩子,“命官、免舉無常格”,即便通過考試,也隻有極少數特彆拔尖的,會直接授予官職,大部分隻是得到銓選的資格或財物的賞賜。
狄進就是後者,獲得了朝廷賞賜的布帛和錢財,然後一切如常……
沒有官身,回歸原州,讀書、進學、參科舉、中進士,好好努力吧!
但經此一來,終究有了一層光環,不少親族都將他當成振興家族的希望。
“把一族的希望寄托在一位十五歲的少年郎身上麼?也對,這個時代的進士,確實有這樣改變一族命運的能力!”
迎著一雙雙熱切的眼神,狄進作揖:“小侄不敢有絲毫懈怠,自當全力應試,以光門楣,然……”
他頓了頓,微微低頭,欲言又止。
狄元昌立刻道:“可是有難處?一家人在此,不必介懷,儘管道來!”
另一位叔伯則歎氣:“六哥兒的家我去過,太貧苦了,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皆有所缺,油燈更生煙氣,熏壞眼睛,我家中有燭火,明日就送去!”
又有族人道:“那福建印坊的書也不成,該用國子學的出品,我家中也無甚錢財,但買書的錢,從來不省,六哥兒若要借書,儘管來我家!”
說到學習,大夥兒可都來勁了,七嘴八舌。
哪怕家中條件一般的,都願意儘力相幫。
高考前的學子,地位向來是最高的!
狄進也不客氣,正式提出要求:“今文壇有西昆體盛行,詞章豔麗,用典精巧,我所在的學館先生,卻不擅此文風……”
狄元昌恍然:“仕林之意,是缺名師教導?”
狄進頷首:“我想入晉陽書院聽學。”
在宋朝,私塾或學館偏向前期教育,各地書院則從咿呀開蒙,到大儒辯論,無所不包。
但在範仲淹大興文教之前,書院的門檻普遍較高,太原地區的晉陽書院,就類似於頂尖的私立學校,想去那裡聽課可不容易。
堂中為之一靜,許多族親為之默然,不是不熱心,實在是幫不上這個忙。
狄元昌則思索了一下,與另外兩位叔公交流了一下眼神,沉聲道:“仕林確實該去書院,我狄家之勢固然不比從前,但還有些薄麵,當去求來名額!”
狄進真心實意地躬身行禮:“謝諸位長輩!”
天聖三年,是公元1025年,仁宗朝前期,太後劉娥當政。
宋朝開國至今六十餘載,社會趨於穩定,但西夏之勢已成,李元昊野心勃勃,磨刀霍霍,而簽訂澶淵之盟的遼國也蠢蠢欲動,想要南下掠奪,隻是礙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再起兵戈。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相對平和的年代,造反成功率不是完全沒有,但真的不太大,畢竟在主基調昏暗的封建時代大背景下,普通老百姓隻要能活得下去,都會默默忍耐。
現階段的宋廷,還沒有那麼不當人。
即便如此,狄進依舊不想當風險係數巨大的封建小民,在初步適應古代生活後,規劃的人生之路,就是考進士。
老生常談,但確實是堂皇大道。
後世考公人要花多少心血,現在的進士,相當於處級官員的選拔,亦或是遴選中科院院士,一旦高中,何等榮光!
學習不為彆的,終究是自己出人頭地,衣食無憂。
待得走出大堂,狄進朝向祖祠的方向,再度躬身一禮。
當年您老被稱為鬥南一人,如今作為後輩,也不能埋沒了先祖的威名……
上進!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