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狄青難以想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榮耀無比,卻連個官職都沒有,足足等上十年……
狄進接著道:“這也是前唐官員裡,科舉隻是少部分晉升路徑的原因,就算科舉入仕了,也大都是一些品階低微的閒散小官,即使是狀元,初入仕途也不過是九品官職。”
“當然進士入仕,證明了自身的才華,不是那些完全靠世家餘蔭的世家子可比,升遷的速度是普遍較快的,因此唐中後期,宰相多為進士出身……”
“到了國朝,已經沒了這受儘刁難的銓選過程,考中進士後就開始授官,普通進士的主官,一般是從九品的判司簿尉,差遣授予地方官職,如主簿、縣尉、判官、推官、參軍等,而名列前茅的進士主官,授予從八品的將作監丞或正九品的大理評事,入仕即京官。”
眾人聚精會神聽著。
他們喜歡公子說這些,能增長見聞,對於許多事情的見解也越來越深刻,不再按照以前簡單的思路分析問題。
當然,狄進有的話會對身邊人說,有的則不方便明言。
比如北宋的文官,從高到低,分為朝官、京官和選人。
仁宗朝前期的文官總數,大概在一萬人左右,其中有八千人左右,是地方上的選人,並且一輩子都是選人,被稱為“永淪選海”,想要由地方升為京官,需要多名高官舉薦,再得到天子召見,才能升為京官。
進士的優勢在於,他們幾乎天然具備晉升京官的條件,隻要在地方上乾得不差,差不多十年左右,就能進入京官序列了。
而狀元一開始就注定是京官,現階段前幾名也會授予京官,後麵冗官嚴重了,就沒那麼好待遇了,這一步就省下了彆人十幾年宦海沉浮的積累,優勢之大可想而知。
京官再升到正八品後,成為了朝官,顧名思義就是能參加朝會,麵見天子的官員,這個數目就更少了,文武兩班再加上皇族親貴等等人員,也就幾百個人。
現在官家是怎麼和大臣起爭執的呢?
趙禎有意,授狄進從七品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
這就是能見天子的朝官,連館職都安排上了,基本上過個兩三年,升一兩級,賜五品服,外放出去,是能當知州,主政一方的,再積累些地方履曆,回來能權知開封府了……
彆說宰執高層反對,就連狄進自己都反對。
進士已經是仕途的快車道,發展好的進士及第,十幾年間就能初入兩府,任樞密副使,二十多年就能當宰相,但趙禎現在有點太誇張了,照這架勢,是不是準備整個二十五歲的宰相出來?
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麼……
當然,趙禎毫無惡意,隻是還沒什麼執政經驗,過於偏向一己喜好。
實際上這位仁宗皇帝年老了,都有這個毛病,恰好狄青在,就是一個例子。
仁宗喜愛狄青,強行壓著一群宰執的反對,讓狄青跳過樞密副使,一步到位成了樞密使,結果成為高官的眼中釘肉中刺,一旦要反對天子,就把天子寵臣狄青拿出來當靶子。
狄青被群起而攻之,後世網絡隻說宋朝是重文輕武鬨的,固然宋朝崇文抑武的國策風氣,肯定有不小的影響因素,文官對於武臣有天然的警惕心理,但那不是主要原因,狄青如果是按照正常的升遷之路,最後一步步走到樞密使的位置,絕不會到那個地步,結果升遷不正,恰好碰上仁宗無後,又總是不立太子,群臣急了,就趁著天災頻頻,全部集火到狄青那裡。
講白了,官員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個團體,一種是靠著功名和功勞,自己按部就班,晉升上去的,走得很穩,另一種是靠著執政者的賞識,比如官家和太後的看重,破格提拔的,後者也不見得沒有真才實學,但地位就很虛。
而狄青本來是戰功赫赫,自己憑借功勞晉升,愣是被趙禎破格提拔,從前一種官員淪落到後一種,狄青如果深諳政治規則,他應該請辭,不受樞密使之位,可惜曆史上的他顯然沒考慮到這一點。
現在狄進倒也不必請辭,一來今科進士授官隻是初定,還未最終公布,二者年輕的趙禎還沒執政,狄進又是三元魁首,根紅苗正的文官序列,絕大部分宰執都是對事不對人,不允許官家做這種破壞製度的舉動,避免以後的天子有了先例,也破格提拔自己喜愛的進士,亂了朝廷法度。
如此種種,狄進就不好明說了,卻也解釋一番,末了道:“官員升遷,是有嚴格規製的,一時的隨心所欲,幸進出頭,隻會讓未來遍布荊棘,升上去的速度有多快,跌下來的勢頭也有多狠!”
狄青沒有全懂,但也有了不少感觸:“我還以為升官越快越好呢,官家都不能給看重的臣子快快升官麼……”
狄進笑了笑:“我們都還年輕,不用急於一時,你也要穩一穩,多在禁軍裡尋找一些誌同道合的夥伴。”
“我會的!”狄青原本對於京營禁軍沒有任何好感,覺得都是一群酒囊飯袋,還對自己惡意滿滿,現在成了真正的武官,倒也有了改觀,如今已經自發聚攏了一批有些能力的武人,隻是又輕歎道:“可惜國朝太平,我等無用武之地啊!”
狄進淡淡地道:“往後不要提及這等言語!”
狄青心頭一凜,也意識到剛剛自己大嘴巴了,趕忙道:“我不會說了!”
狄進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以當今國朝的外部環境,若說一切太平,那絕對是自欺欺人,你該擔心的,是萬一外賊又有入侵之意,國朝禁軍能夠迎戰麼?”
狄青沉下心來,重重點了點頭:“哥哥說的是!青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