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騷客很興奮,前來瞻仰孔聖遺跡,但對於當地人來說,泗水縣位於泗水上遊,卻是水患頻頻,如今曠地萬頃,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逃亡他鄉,是兗州目前最為貧困的一個縣。
理所當然的,這裡的彌勒教據點也最多,七處據點,有三處在泗水縣,而且這三處據點的信徒人員眾多,有一個甚至多達千人,聚眾朝拜彌勒佛,希望佛祖能夠保佑泗水不要再發水患。
結果自不必說。
越拜越窮,越窮越拜。
狄進此來,並沒有搞得大張旗鼓,但也不會特意地微服私訪,沿著泗水的河道走了沒多久,一群人就趕了過來。
狄進停下腳步,打量來者。
有趣的是,不是一群衙役簇擁著官員上前,而是一位身穿便服的四十多歲官員在前麵疾步行走,衙役反倒落後了一段路。
這不是演戲,因為當先的官員在泥濘的河道邊走得又快又穩,顯然是常常來這裡,而衙役們則小心翼翼,根本不敢快步走,自是拉開一截。
官員最先來到麵前,拱手行禮:“在下泗水縣令張廷讚,字子襄,見過狄同判!”
既然是縣令,而不是知縣,那就是選人,而非京官,以張廷讚的年紀,顯然不會是進士出身,但狄進對他印象不錯:“張縣令不必多禮!”
這個人是各縣裡麵,最先察覺到彌勒動向,並立刻向州衙稟告的,可惜之前的州衙無人在乎,楊泌昌輕而易舉地就將報告給押了下去,而現在狄進不提彌勒,指著泗水河道:“張縣令,此地的水利修建,迫在眉睫啊!”
張廷讚目光微亮,也不彎彎繞繞:“下官已經反複勘察過地勢,分析過水患根源,若能發動縣民開渠排水,變荒田為良田,再由此招徠外出逃荒者,返鄉耕種,數千戶人家,都能得以安居樂業啊!”
狄進問:“難處呢?”
張廷讚道:“難處確有不少,主要是錢糧不足,地方上也多有掣肘之處……”
狄進繼續問:“當地富戶商賈不配合?具體是哪一家領頭?”
以前朝廷將水利建設捏在手裡,畢竟世家高門把控地方,如果這個權力也放出去,那就愈發割據,到宋朝沒了穩固的世家,民間反倒與衙門聯合興建水利的例子屢見不鮮,衙門負責措置錢穀,民間負責出力,通力合作,共同興建,亦是雙方互惠。
當然古代衙門的調性不會變,中間的齷蹉事也很多,不過邁出這一步,終究是好的。
而聽了狄進此問,張廷讚臉色微變,不知想到了什麼,有些遲疑起來。
狄進道:“你不必顧慮,我來泗水,正是因為這裡百姓受水患侵擾,生活困頓,彌勒教才有興風作浪的土壤,但也不會妄動刑名,讓無辜之人下獄!”
張廷讚沒想到這位同判如此直接,但也知道不說不行了:“縣內阻礙最多的,是大戶包剛敬,字有同,此人是個落第舉子,經商有道,在縣中建了學堂,倒是頗得敬仰,百姓多信其言,他抵觸開渠,隻因上任知縣未能完成承諾……”
狄進道:“將包有同喚來!”
張廷讚有些擔心:“狄同判,此人性情固執,若是言語衝撞……”
狄進心平氣和:“無妨,讓他來便是,我與他講一講道理。”
這個時候衙役們早就到了,稍稍靠後,不敢上前聽兩位父母官交談,張廷讚無奈,轉身點了兩個人,末了又點了兩個,讓四個衙役一起去包家請人。
至於講道理,他是覺得完全行不通的,甚至他覺得,包有同會找個借口,避而不見,那個劣人是真的敢乾這等事的,畢竟之前知州李迪和前一任同判在位時,包有同就完全不理會。
然而這個地方土豪很快來了,遠遠抱拳,獨特的嗓門響起:“草民包剛敬,見過狄同判,久聞同判生擒山匪,為民除害,佩服佩服!”
張廷讚愣住。
狄進則頷首道:“包員外,到這裡來。”
張廷讚呆呆地看著兩人在河邊走著,狄進講述水利的建設,包有同連連點頭附和,時不時地傳來回應:“是極!是極!”
當這個地方上的刺頭,在同判的道理感化下,當場拍胸脯表示,願意號召當地百姓,大力支持水利發展,泗水縣令終於忍不住發出感慨:“百聞不如一見,狄同判真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