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禦史公孫策準備開噴(1 / 2)

大宋神探誌 興霸天 5632 字 3個月前

公孫策一襲綠袍,步履矯健,走入察院之中。

唐朝禦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宋朝沿襲,公孫策如今晉為監察禦史裡行,正是在察院上班。

曆史上的仁宗朝,是禦史台飛速壯大的階段,但那是發生在呂夷簡權傾朝野,仁宗提升禦史地位,用來製衡宰相之後,那個時期的察院,正牌的監察禦史有六位之多。

天聖年間並沒有如此,此時監察禦史僅四人,且有兩位是兼職,另有實質差遣,並不在禦史台任職,反倒是兩位監察禦史裡行天天來此處辦公。

一人是孫沔,另一位就是公孫策了。

資質淺薄的公孫策原本沒有任何可能,但此前清剿無憂洞一役,被朝野上下寄予厚望的儒將劉平輕敵冒進,致使五百精兵在洞內幾乎全員覆沒,是公孫策代表開封府衙,成功設計剿匪,除此禍端,穩定京師,立下大功。

又有參知政事夏竦力薦,雖然也有不少臣子反對,但太後最終拍板,官卑而任,才乾為先,同意了這項官職任命。

於是乎,公孫策由一位排名靠後的進士,成為天聖五年進士榜上首位入台諫的言官,仕途一片光明,不禁讓朝野上下為之矚目。

不過公孫策真正走入察院,來到自己的工位上,卻微微搖了搖頭,覺得有些無聊。

無他。

太清閒。

吏員來來往往,早就將今日的書刊報狀,恭敬地擺放在桌案上,又為他沏好了茶。

接下來就是禦史的日常。

一杯茶,一摞報,一坐就是一整天。

其中的報,既是邸報,也看民間的小報。

邸報是官方發布的刊物,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的新聞文抄,據說最早出現於漢朝,所謂“邸”,就是各郡在京城長安設有的辦事處,常駐於其中的人員,要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寫下來,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傳送到各郡長官。

不過這個沒有確定,有史料考證的則是唐朝的“進奏院狀”,到了宋朝“邸報”徹底成型,而“小報”也是這個時期開始流行。

禦史平日裡的工作,就是翻看各種公關文報,同時從民間小報裡也整理出小道消息,再由吏胥和同僚間不斷打聽,開始抨擊朝政,彈劾臣子。

所謂風聞奏事,不必獲得真憑實據,隻要有風言風語,禦史又覺得乾係重大,那麼他們就可以上奏彈劾,被彈劾的臣子往往要進行辯解,證明自己的行事是無誤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有許多作惡是很難找到確切證據的,或者說找到證據時就來不及了,禦史的風聞奏事,便可以及時遏止大錯,製止局麵向著更惡劣的情況發展;

壞處同樣顯而易見,禦史的主觀占比成分太大,即便是那些品行端正,剛正不阿之輩,都難免予人吹毛求疵之感,有的懷著一己之私的禦史,甚至無中生有,專司人身攻擊,引為功績。

公孫策卻不喜歡在那些雞毛蒜皮之事上挑刺,更看不起單純的人身攻擊。

在他的見解中,風聞奏事不是妄言妄語,因此自上任以來,除了發表一些政務相關的見解外,尚未對一位臣子提出過正式的彈劾。

有的臣子就覺得公孫策銳氣儘失,有的倒也讚許他沒有因為年輕氣盛貿然出頭,卻不知這位根本不管外界議論,隻是我行我素罷了。

此時書刊報狀,一份份不斷閱覽,從右側的未讀,移向左側的已讀,尚未到午時,一天的活就乾完了。

公孫策記錄下了今日所見的小結,也不在工位前發呆,他放衙後可是會找案子解悶的,時間寶貴,將書信取了出來。

察院工作之餘,他會讀信寫信。

比如各地同科寄來的信件,自從得知他成為監察禦史裡行後,同科的信件明顯比以前多了許多。

又比如地方上的某位黑炭,雙方交流平穩如初,從來沒斷過,也未因他的官職變化發生任何改變。

“包黑子居然也會結交江湖人士?還稱其為俠士?”

此時看了最新的信件,公孫策眉頭揚起,不禁嘖嘖稱奇起來。

尤其是腦海中浮現出嚴肅刻板的包拯,與放蕩不羈的江湖人站在一起,怎麼想怎麼彆扭。

正提起筆,準備給包拯寫回信,一位吏員匆匆走入,來到桌案邊,行禮後稟告:“公孫禦史,西平王請罪的文書,入京了!”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