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狄青是何人的部將?原來是官家的嫡係!(2 / 2)

大宋神探誌 興霸天 9232 字 5個月前

但即便是烏合之眾,稍遇挫折就陣形崩潰,一蹶不振的,想要全殲敵人,也是千難萬難,更彆提以少敵多了。

楊懷敏本以為邊軍滅了遼人五百精騎,至少得上千人馬,甚至更多,而這個數目怎麼看都不像是巡視堡寨了,萬萬沒想到,隻動用了三百人……

“全殲賊子,需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狄青:“賊首自稱十四郎,仗著麾下弓馬齊備,人手強橫,驕橫無比,末將與之接戰後,佯裝敗退,誘敵深入,且戰且退,將其引入石峽穀內,十四郎不知有計,一味追趕,便失了地利!”

“而大石村鄉勇果敢,與我軍配合,早早埋伏於石峽穀中,待得遼人一至,頓時推落滾石,打亂陣形,率眾衝殺,前後堵截,令遼賊大亂,我軍占了人和!”

“賊首終知是計,準備率精騎突圍,原本也無法完全阻擋,所幸就在那時,轟雷陣陣,暴雨傾盆而下,遼人慌不擇路,末將抓住時機,陣斬十四,徹底將這群遼賊封堵在石峽穀內,一個不曾放跑,這便是天時!”

當收到全殲遼人的消息時,就連狄進都有些錯愕,後來了解到交戰的詳細過程,才明白此番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由大勝變為全勝。

唯獨可惜的是,暴雨傾盆後,遼人有的直接墜入山穀,屍體無法全部帶回。

要知道這群賊匪,可都是全副武裝的親衛,在遼軍中都是最富有的那一撮,舔包扒下的弓兵甲胄,可都是軍中精品。

“好!好啊!”

相比起狄進的少許遺憾,楊懷敏簡直是驚怒交集。

說實話,如果不是親眼見到那些屍體和兵器甲胄,楊懷敏在京師聽到前線的這種稟告,肯定是嗤之以鼻,覺得誇大其詞,過於冒功。

但現在事實如此,他一時間竟挑不出破綻來,唯有咬牙切齒地盯著狄青:“你莫非是將門子弟,小小年紀,就恩萌入仕了?不然怎的有資格帶這些兵,狄待製,此人的武官是怎麼來的?”

狄進是前唐名相狄仁傑的後人,這點朝野上下人儘皆知,大家也知道,並州狄氏早已衰敗,這位完全是靠著自身的努力,高中三元,光耀門楣。

那麼同樣的道理,這個籍籍無名的狄青也不該有長輩恩蔭,他如何有資格在邊地統軍?背後狄進又出了多少力?

由此下手,楊懷敏照樣能揪出這個功臣的把柄,甚至還能讓這位年輕的待製要員下不了台。

如此惡意滿滿的質問,狄青的臉色不禁沉下,狄進的語氣始終平淡:“楊都知這一問實在不該,你身為內侍省都知,服侍諸位貴人,難道就沒有關心過李太妃麼?”

楊懷敏愣住:“這與李太妃何乾?”

狄進道:“李太妃回宮前,曾遭遼人諜細謀害的,幸得禁軍勇士相救,這等大事,楊都知莫非都忘得一乾二淨?”

“啊!”

楊懷敏再度看向狄青,臉色慘變,終於想起來,此人到底是誰的部將了。

這是李太妃的救命恩人,官家的嫡係部將啊!

此人曾為永定陵守陵禁衛,後從遼人諜細手中救下了官家生母,立下大功,得官家親賜,直接躍過三班借職、三班差使、殿侍、大將、正名軍將、守闕軍將這些低階武將,成為國朝有正式品階的武官。

毫不誇張地講,狄青救下李氏,不僅是官家,就連太後都是銘記於心,畢竟那個時候官家生母若真是有個三長兩短,動搖的可是執政太後的權柄。

隻是相比起另一位帶著李氏回宮的雷濬,後來又入了機宜司為提點,為文臣所厭惡,狄青離開京師,去了前線,很快被其他淡忘,就連楊懷敏一時間都忘了,此人立下過這等潑天的功勞。

“原來是狄將軍……哎呦!你說說,老奴這記性……”

楊懷敏此時的乾笑詮釋了什麼叫尷尬,腰弓了下去,好似對方才是監軍,自己則成為了任人拿捏的武臣。

狄青見狀咧了咧嘴角,倒也準備起身還禮,卻見狄進微微搖了搖頭,立刻安坐不動。

他早就知道,有這位哥哥在,就不必擔心這些風雨,但結合西北邊境時西軍將領裡的爭功矛盾,仍舊感到一陣舒坦。

狄進完成了鋪墊,進入真正的話題:“楊走馬以為,那些遼賊的屍體,該如何處置?當年北伐失利,遼軍戰後打掃戰場,耶律休哥收宋屍以為京觀,遼國上下大喜,可見他們有此習俗,如果我將賊匪的屍體以京觀還之,蕭將軍會大喜麼?”

楊懷敏隻覺得心都要跳出嗓子眼了:“不可!萬萬不可再刺激遼人了!咱們招惹不起北人啊!”

“狄殿直繼續養傷……楊走馬,你跟我過來!”

狄進的聲音徹底冷下,朝前走去。

楊懷敏不想過去,雙腳卻下意識地邁了出去,最終來到了一座頗為簡陋,但香火旺盛的廟宇前。

“這是祭祀楊令公的廟宇,不僅是我朝邊境,就連遼人都建廟祭祀,可見各國佩服的都是忠義勇士,而非膽小怯懦之輩!楊走馬,你跟我進去,上一炷香後,再好好想一想,該怎麼麵對遼人!”

楊懷敏渾渾噩噩地走入,噗通一聲跪倒在楊業的金身前。

三十五年前,雍熙北伐開啟,太宗吸取了高梁河當車神的教訓,命宋軍兵分三路,大舉攻遼。

西路軍由潘美、楊業所率,一路攻城俘將,連奪三州,形勢大好,中路軍也穩步推進,結果作為主力的東路軍竟過於冒進,不待糧草支援到位,就貿然攻占涿州,結果被遼人斷了糧道,被迫從涿州退回雄州,補充糧草。

然而退兵後,東路軍又聽說西路軍斬獲頗豐,統帥曹彬控製不了麾下諸將的爭功之心,再度出兵,結果人馬皆乏,疲憊不堪,被遼軍主力大敗。

東路軍倉惶撤出戰場,中路軍見狀也撤離,全軍倒是安然無恙地回歸,唯獨西路軍孤軍奮戰,跟遼人硬碰,戰敗後又受趙光義之命,將四州百姓遷移回宋地。

而楊業就是在撤退途中,發現遼賊勢盛,不可再戰,結果監軍王侁主張正麵迎敵,還譏諷楊業,“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彆的心思嗎?”

這話太惡毒了,楊業原是北漢將領,宋滅北漢後,隨其主降宋,忠臣不事二主,本就是心病,豈能被如此羞辱?

楊業在自知必敗的情況下出戰,又囑咐潘美和王侁在陳家穀口列陣,以為後援,結果這群人久等楊業不歸,王侁大喜過望,以為楊無敵再次創造了奇跡,大敗遼人,怕功勞都被搶走,率軍趕了上去,潘美不能控製這群搶先爭功的將士,不料走到半路時,又發現楊業敗了,眾人轉身就撤,沒留一兵一卒救援。

最終楊業且戰且走,從中午一直打到傍晚,到達了穀口,望見穀口無救兵,捶胸悲慟,依舊死戰不退,為遼軍所擒後,絕食三日而死。

此戰之後,潘美獲罪,貶官三級,倒也沒冤枉他,監軍王侁更是“除名,隸金州”,不過由於王侁的名氣太小,傳到後世大家都記得潘美,就把他編到《楊家將》裡麵,成了反派潘仁美。

這件事過去才三十多年,哪怕不會常常提起,但楊懷敏也是清楚的,臉色已是慘白。

之前劉六符不想祭拜楊業,是站在遼人的角度,不願意拜這位殺了不知多少遼人的將軍,楊懷敏則不可避免地想起了同為監軍的王侁。

同為監軍,王侁乃貨真價實的名門之後,本人也有戰功,討伐過李繼遷,完全不是他這種隻在大內裡溜須拍馬,逢迎上位的閹人可比。

“狄進和外朝旁的文臣不同,那些臣子一眼能看出來對我等內官的厭惡,卻終究動不了內官,大不了隻是抨擊彈劾……”

“這位狄三元平日裡對內官客客氣氣,但前後兩任都知,卻是因他而死無葬身之地啊!”

任守忠的話語浮現於腦海,楊懷敏對著楊公金身連連叩首後,徹底醒悟了:“狄待製說得對,老奴方才糊塗了,對待遼人,萬萬不可怯懦!”

“此言大善!”

狄進微微頷首,探出手掌,將他如爛泥般的身子拽了起來:“楊走馬隨我一同去見遼人,聽一聽那位蕭將軍是如何感謝兄弟之國的將士,為其剿匪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