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啊,那些滿篇歌功頌德的人,怕是要頭疼了。”
周山長也是笑了起來,“我也看了新奏折格式,簡潔明了。開篇隻給兩句話,其餘都是奏報之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建議和批複。
想必,皇後娘娘也是不耐煩看那些獻媚的折子。有那個功夫,不如陪陪皇上,多教導太子和公主了。”
姚老先生不知想到什麼,眼底閃過一抹暗色,捋著白色的胡子,應道,“基礎教育隻是第一項政令,陸續還有會彆的政令下來。大元,慢慢要走上一條,完全與先前不同的路。”
果然,如同老先生所說,又過了半月,教育司這邊的熱鬨還沒等平靜下來。
衛生司,也隨著一張聖旨在大朝會上直接成立了。
第一任司長,沒有從朝堂中選出,居然由皇後娘娘主管。
副司長兩位,一位是前進學院的醫科教授程大夫,一位特聘了傳說中的醫穀穀主,順帶把醫穀一百多大夫都納入了衛生司的麾下。
加者學院醫科的眾多學子,立刻就拉出了三百多人的隊伍結構。
以京都為中心,每個州府都要建立醫學院。
衛生司會分配大夫過去,分後勤和醫科兩部分人手。
後勤主管監督當地府衙配合,規範所有百姓遵守衛生條例。
比如水源的保護和淨化,州府縣城村屯的公共衛生,不能喝生水,遊醫野醫的統計入冊,常見疫病的防治。
醫科則建立醫院,主治外科,搜集病症成冊。
為以後實現全民免費醫療,提前做準備…
不得不說,這一次就是所有人都眼紅,也是沒有辦法了。
因為會讀寫,進了教育司,還有濫竽充數的可能。
但醫科這東西,專業性太強了,一個不好,就是人命關天啊。
所以,即便醫穀眾人的加入,有些突兀,甚至可以說異軍突起,搶摘了一個大大的果子,也沒人有本事搶回來。
緊接著,全國性的道路規劃,也提上了朝堂商議的日程。
特聘林貴和穀遠兩人為匠師,享受朝廷五品官員的俸祿待遇。工部配合,開啟了路路通長期計劃。
以京都為中心,像各個州府擴散。州府再到各個縣城,縣城再到大部分的村屯。
包括內陸運河的棧橋碼頭建造,江河堤壩的修葺。
前進學院機械科的學子們,順理成章進了工部。雖然隻是掛名,還需要做出成績,才能收到認可,得以升遷。
但寒門出身,甚至匠戶出身,居然有登上朝堂的一日。
這讓太多人看到了希望,也讓原本的世家豪門開始恐慌。
他們突然發現,最近十年來,從林家開始進京,所有一切就都在慢慢改變。
百姓們挺起了胸膛,家裡吃得飽,日子過得好,孩子有是讀書,病了有人醫治。
而他們的勢力和特權,卻被打壓的所剩無幾。
特彆是改年號之後,大元多出了太多他們不懂,也插不進手的行業。
而這些新興行業,帶動了太多的寒門學子,也遠遠把他們拋在了外邊。
像周家,唐家,崔家,幾位閣老,甚至一些有遠見之人,早早就把家族子弟送去前進學院了。
如今一同抓住這些機會,倒黴的隻有他們這些世家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