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鎮能有這樣的名字,已是相當幸運。
王家村雖然離清泉鎮有四五公裡,但其實並不算離鎮最遠的村,清泉鎮最北邊的村子叫“五不同”,離鎮子足足有二十裡山路,那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清泉鎮這邊是逢“一四七”三天的集,對於附近山村的人們來說,趕集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每逢集時,大家要將積攢的各種農產品、山裡挖的草藥,打的野物等拿到鎮上賣掉,換取油鹽醬醋等基礎生活用品。
這年頭還沒什麼人想著南下打工,附近更是沒有多少賺錢的門道,大多都是靠最原始的農業支撐家庭用度,社會維係。
不過真正能買賣東西也就是去年才開始,放在前兩年,買賣是嚴令禁止的,隻能偷偷摸摸進行,否則就會被扣上投機倒把的帽子。
“好多人啊。”
餘小偉的感慨著周圍的一切。
他和妹妹從來沒到過鎮子,長這麼大,還沒走出過小山村,就像是栓在磨盤上的驢,隻能圍著巴掌大的地方轉圈。
若不是餘秋堂帶他們出來,估計還要繼續保持這種狀態好多年。
餘小雲則是緊緊站在哥哥身邊,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人來人往,每經過一個人,她目光就會跟著彆人走很遠,哪怕是彆人就牽著個小羊羔,她也半天收不回目光。
兩人模樣被餘秋堂看到,心裡是既想笑,又覺得可憐。後世這麼大的孩子,天南海北啥地方沒去過,搞不好都全世界在飛,可這倆孩子,還是第一次出鎮子。
隻是小小的變化,就讓他們這般意外。
清泉鎮區大概是個“井”字,東西南北各兩條主乾道,中間彙聚的地方是一座塔,據說是明朝留下來的,叫作“報恩塔”。
相傳是這邊曾經出現過一個進士,做了朝廷三品大員,風風光光回來時卻發現母親餓死在家裡,悲痛之下,出家為僧,造了此浮屠,以青燈古佛為母親祈福,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這個故事周圍的人都很感動,覺得他就是個大孝子,為母親寧願放棄高官厚祿,餘秋堂卻從上輩子就很不喜歡。
這叫什麼報恩呢,自己做官,母親餓死在家裡,又出家做了和尚……
很難評價詭異的行為。
不過,這都是幾百年前的事,當時有當時的曆史文化背景,現在討論價值觀也沒啥意思。
而這座報恩塔也成為清泉鎮對外的一個文化符號,平日裡塔門緊閉,不允許人們進去,隻有每年南來北往的大雁在塔裡築巢,而磚土結構的塔身上,也早已生滿青苔和各種野草。
外地人來到清泉鎮,也很難迷路,不管走到哪裡,抬頭都能看到報恩塔。
隻要走到報恩塔,就能辨彆出方向。
鎮子的建設分布,也是以塔為中心四散開去,越是靠近塔附近越是熱鬨。
餘秋堂帶著兩小孩徑直來到塔下。
專門買賣小吃的攤位點,就在塔西南方向,被稱為“吃食街”,在這裡能吃到附近所有的風俗小吃,以及村民們自作各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