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給的答複語氣倒也誠懇。開始說朝廷已經在商議準備,隻是這幾日太後抱恙,無法臨朝決斷。要等太後康複。後來又說太後已經同意,群臣已經議定,現在正在商議流程禮節,是大司馬來京城還是朝廷去姑塾傳旨加禮。
十餘天過後,給出的答複是,1切都已經準備妥當,現在唯獨缺少1份錫文。已經讓大晉名士,以文章精絕著稱的吏部郎袁宏撰寫加9錫的錫文。
又幾天過去,給出的答複是,袁宏寫的錫文沒能體現桓大司馬的豐功偉績,道德聲望,所以上下均不滿意,需要修改。請大司馬耐心等待。
就這樣以各種理由拖延,1拖再拖,1直從3月初拖到了3月底。桓溫心裡其實已經很清楚自己被謝安耍了,雖然他的奏折1封比1封措辭強烈,甚至寫信給謝安,斥責他不守信用,食言而肥。但是,桓溫心裡也明白,自己已經無法領軍去京城找這些人算賬了。
桓溫開始認真的考慮另外1個問題,那便是自己死後,桓氏的實力如何保存的問題。這是目前最現實的想法。
自己為朝廷立過功,但是,自己也做了1些事。這些事在某些人看來是大逆不道之舉。自己死後,桓家會不會遭到清算?會不會成為眾矢之的?而自己1旦去世,誰又能抵擋接下來對桓家的暴風驟雨?誰能保全桓氏家族,保全自己苦心經營所建立的1切?
桓溫覺得,趁著自己的腦子還能思考,自己必須要定奪此事,想出1個完全之策。
桓溫認為,即便自己死了,桓氏依舊掌控著大量的兵馬。桓豁的荊州軍和桓衝的江州軍,以及自己手頭的姑塾兵馬,所轄的駐守江北壽春廣陵京口等地的兵馬,加起來也有十幾萬之多。按照謝安王彪之等人的行事風格,他們當不至於大動乾戈來徹底進行清算。
因為道理很簡單,如果他們對桓氏大動乾戈,那便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大亂之局。謝安不會這麼做,謝安和自己1樣,其實是不願意看到局麵徹底惡化,為外敵所乘的。
然則,明麵上的手段朝廷肯定不會用,要用也是用陰招。所以,選擇1個合適的接班人很重要,因為自己死後,需要1個人能夠維持整個局麵,保全桓氏的實力,且不會被謝安等人清算。
3弟桓豁是不成的,他行事無謀,行為放浪,不得人緣,不能服眾。自己死後,若是他來執掌桓家,必然生亂。4弟桓秘也不成,桓秘隻能因人成事,缺少謀斷,且脾氣暴躁。桓氏不能叫到他手裡,否則必然斷送。
長子桓熙也不成,那是個廢物草包。此子桓濟也不成,之前自己對他寄予厚望,但新亭之事可以看出,他也是個廢物。桓歆、桓幃2子也不成,他們性格軟弱,不成氣候。況且太年輕,根本不能掌事。幼子桓玄倒是聰明伶俐,可惜還是個小童。
算來算去,桓溫才發現,這麼多年來,桓氏居然沒有1個人能讓他放心大膽的將位置傳給他,讓他執掌桓家。
突然間,他想到了1個人選,那是從1開始便被自己在排除在外的人選,那便是5弟桓衝了。
雖然這個5弟跟自己在許多事上意見相左,也時常規勸自己不要做出出格的事情來,惹得自己不高興。而且他還對謝安極為推崇結交,視為珍友。雖然他甚至都不肯出兵在關鍵時候幫自己。讓自己極為憤怒。
但是,若是自己死後,他似乎反而是最好的人選。因為他和王謝的關係,他若接替自己執掌桓家之事,反而是最容易同朝廷,同王謝達成妥協,保全桓氏上下的人。
需知自己死後,朝廷和王謝是絕對不會允許桓氏掌握了如此大的權力的。他們定會想辦法削弱桓家。自己在時他們不敢這麼乾,自己1旦不在,這1切必然發生。
桓衝性子溫和,1向甚得人心。同各方麵的關係都很好。若他主事,王謝不好意思下狠手。而在智謀上,桓衝1向是自己所欣賞的。
隻有1個問題。倘若自己選了他的話,3弟桓豁,4弟桓秘會怎麼想?桓熙怎麼想?會不會鬨起來?會不會不服氣?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桓豁好辦,他1向對自己言聽計從,自己寫信給他進行解釋,他應該能明白自己的苦心。但其他人便不好說了。道理跟他們說了,他們也未必能懂。看來隻有1個辦法,那便是給他們下嚴令,讓他們必須服從。
桓溫本打算叫來郗超商量商量,但他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對郗超,桓溫之前都很讚同他的謀略,許多事都聽從他的建議。但現在,人生中最後1件大事的決定,桓溫要自己做決定了。
誰都不知道,在3月末的陽光明媚的廊下,歪著頭,留著口水,半邊身子偏癱,高大偉岸的身軀已經乾癟瘦小的像個骷髏架子1樣的大司馬桓溫。那個曾經不可1世的桓溫,從不認輸的桓溫,此刻正在思考自己死後如何保全桓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