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忽忽已經是3月將末。
徐州各地,春耕已經開始。月底前召開了動員大會,發放了數萬件農具下去,百姓們已經開始整田開墾,引水潤土,準備耕種事宜。從北邊的淮陰郡到南邊的海陵郡,1片忙碌欣榮之狀。
3月2十9午後,1葉小舟從射陽湖西邊的白馬湖水道而來,穿過碧波蕩漾水光瀲灩的射陽湖水麵,抵達淮陰城東南的漁船碼頭。
烏蓬小船的船頭,站著1名穿著黑色袍子的的老者。那老者胡須花白,麵容消瘦,但是雙目炯炯,精神矍鑠。他負手站在船頭,眯著眼看著岸邊碼頭上大批忙碌的人群,麵帶微笑。
小船靠了岸,那老者在兩名背著包裹的隨行仆役的攙扶下上了岸邊的石階,慢慢的拾階而上,來到岸邊正在忙碌的1大群百姓旁邊。
忙碌的百姓們無暇去顧及這名老者。他們有的正在建房造屋,有的正在搬運木頭修繕在木架上的幾艘漁船,有的在旁邊1道開闊的船塢之中掘土挖泥,足有數百人在此忙碌著。
黑袍老者走到1片木架旁,1艘十幾丈長的漁船被粗大的繩索固定在高高低低的木頭船架上,十幾名匠人爬上爬下敲敲打打,正自忙碌。
“敢問諸位,這裡是淮陰城麼?”那老者拱手向1名騎在船舷上的匠人仰頭問道。
那工匠笑道:“這都到了城門口了,還問是不是淮陰城。往北走,不到十5裡便是。”
老者嗬嗬笑道:“原來已經到了。嗬嗬,恕老朽糊塗,第1次來貴寶地。”
那工匠倒也熱心,笑道:“1聽口音便知道老丈是外地來的。1會我們有回城的大車,我跟他們打個招呼,捎你們1程便是。十5裡地卻也不近。”
老者聞言嗬嗬笑道:“那可多謝了。車錢我們給,確實得坐車才成。”
那工匠擺手道:“車錢倒也不必了,反正也是順道。不過得等1會。你們旁邊歇歇腳,1會我叫你們便是。”
黑袍老者拱手點頭,卻也沒有坐下,而是在碼頭上方慢慢的走,慢慢的看。有1句沒1句的和人聊天。
“你們這是在造什麼呢?”老者問道。
“沒看見麼?修造船塢船廠呢。將來這裡修繕漁船,還要造大船。”
“哦。”老者點頭:“那些東西是什麼?”
老者指著十幾座巨木搭建的3角架,有著長長的吊臂,前端掛著巨大的竹筐,正將船塢下邊挖出的泥巴1兜兜的往上吊上來的東西問道。
“哦,那是木吊車。省力的很。3個人就可以將幾百上千斤重的東西吊起來。”匠人回答道。
老者眯著眼,看著木吊車的操作過程。隻見兩名百姓鬆開絞盤上的繩索,泥坑裡有人抓住垂下的繩索將長長的橫杆1頭拉入坑中。裝滿了小山1堆的泥巴之後,絞盤搖動,杆頭昂起,泥土被吊在空中。然後另1名壯漢推動絞盤在地麵滑軌上移動。吊杆便畫了個弧線將泥土吊了出來。絞盤繩索慢慢鬆開,1大竹筐的泥土便落了地。鬆開1側,吊杆起時掀翻竹筐,泥土便全部被傾倒了出來。
這個過程讓老者看的著了迷。從那深坑之中吊出來的泥土足有56百斤。要是人力挑上來,起碼要十多人花上小半個時辰。而適才,不到盞茶時間,隻有幾個人的操作便完成了。
“真是奇思妙想啊。世上居然有這樣的東西。確實省人力,省時間。誰造出來的?”老者讚歎道。
“嘿嘿,這是咱們徐州刺史大人想出來的。咱們人力少,刺史大人便弄出了這個玩意。大夥起先不信,結果還真管用。”匠人們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