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城下,李榮率領東府軍已經圍困多日。不過除了第1天淩晨的進攻,將京口北城城樓和角樓城門轟了個稀巴爛之外,東府軍1直保持著圍而不攻的態勢。
轟炸是為了震懾城中的劉牢之,而不攻是因為李徽此次行動的目的是為了逼迫司馬道子妥協。秀肌肉和真打人是兩回事,除非司馬道子不肯妥協。
但即便如此,城中的劉牢之卻也如熱鍋上的螞蟻1般驚恐不已。
劉牢之曾是悍勇之將。1個人的勇氣來自哪裡?固然和自身的素質和性格有關,但其實更大的勇氣來自他人。加入北府軍之後,北府軍昂揚的鬥誌和信念,主帥謝玄雷霆激進的行事風格,造就了北府軍的氣質,也塑造了將領們的氣質。
劉牢之從彭城1名令人厭惡的地痞混混之流,成長為悍勇之將,更多的得益於整體的軍隊風格的塑造熔煉以及身後強大的北府軍的憑仗。
但1個人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狡猾貪婪自私的本質1直潛藏在內心之中。北府軍全盛之時,這些東西是可以被抑製的。不光是劉牢之自己會克製這些東西,謝玄的威望和地位,周圍將領的目光也會令他克製。
劉牢之不是沒有犯過毛病,第1次鎮守彭城的時候,他便故態複萌,帶著1種報複的心理,在彭城欺男霸女,搞了1些事出來。後來彭城丟了,他被貶為普通士兵,痛定思痛,在洛澗重新找回了顏麵。可以說,劉牢之的心理狀態其實是不穩定的。在光環之下,掩蓋著1些卑劣的性格和東西。
在謝安去世,謝玄辭去官職守喪之時,失去了壓製的劉牢之人性中的1些東西開始冒頭。特彆是代領北府軍的願望落空之後,劉牢之心中便集聚了大量的不滿。對抗王恭,大多出於這種心理,而非是為北府軍著想。
他本以為,謝玄即便離開,也會安排好1切。但發現謝安去世後,謝玄頹廢心冷,加之北伐失利帶來了巨大的負麵效應,令北府軍上下都頗受打擊。在劉牢之心中,對謝玄的敬畏之心也在那時削弱了許多。為自己謀出路,找機會攀上高枝的心理從那時起變得熾烈。
王恭但凡稍微會拉攏人心1些,劉牢之都可能會投向他的懷抱。隻可惜王恭行事粗陋,心思不夠細密,又自視甚高,隻是1味的打壓劉牢之,逼著劉牢之的兵馬去送死。加之局勢變化,彭城廣陵被占領之後,劉牢之預感到了王恭難成大氣候,所以果斷的選擇了倒戈。
事實上,那其實便是1次背叛。雖然情有可原,雖然被逼無奈,但從本質上來說,那就是背叛。有了第1次之後,第2次的轉換陣營的心理負擔便小多了。
劉牢之本來想著投奔李徽的,畢竟這樣的心理負擔最小,也算不得背叛。可是李徽卻拒絕了他。此刻司馬道子伸出了橄欖枝,劉牢之便毫不猶豫的抓住了這根稻草。那可以說是正中下懷。本來他是擔心司馬道子和謝氏之間的關係惡化,不可能搭上這條船的,但現在沒了心理和現實上的束縛,1切都順理成章。
劉牢之並不認為謝玄在會稽起兵會有什麼作為,對謝玄的敬畏更多的是來自於謝氏豪閥的仰視,是來自謝玄背後的家世背景。在領軍作戰上,劉牢之並不認為謝玄比自己厲害。
王恭的兵馬南下之後,劉牢之甚至已經在心裡為謝玄的失敗做好了預期。而當謝玄成功剿滅王恭抵達京城的時候,劉牢之是詫異而且慌張的。但是,自己已經上了司馬道子的船,已然沒有了回頭的可能。司馬道子告訴劉牢之,要為自己的前程考慮。是永遠寄人籬下,還是開創1番局麵,躋身大晉豪族之列,必須有所抉擇。
那些話戳中了劉牢之的內心,所以他做出了決定。
劉牢之曾經的悍勇之氣也隨著背叛北府軍的行動而喪失。內心裡多少還是有些愧疚和畏懼的,1旦有了這些情緒,勇氣便也煙消雲散了。
過去的這幾天裡,麵對城外圍困的東府軍,劉牢之不敢出擊,隻知道不斷的求救。他知道東府軍的戰鬥力,那是比北府軍更加恐怖的兵馬。自己手下的這些兵馬此刻本就軍心不穩。因為劉牢之的決策,部下將領議論紛紛,私下裡都認為劉牢之是背叛了大將軍,背叛了北府軍。劉牢之不得不采取了1些極端的手段去封他們的口,弄的軍心大亂,人心惶惶。這時候和東府軍作戰,恐怕是自找不自在。
鑒於此,劉牢之下令堅守待援,等待轉機。
謝玄去世的消息3天前的深夜送達京口,司馬道子派人前來,圍困的東府軍也並沒有阻攔。司馬道子說,謝玄已死,自己也和李徽達成了諒解,他們的兵馬很快就要撤離,讓他不要驚慌。
劉牢之的心情是複雜的。1方麵對謝玄的死感到悲傷和內疚,另1方麵也鬆了口氣。那座讓壓在頭頂的大山終於倒塌了,從此自己不必背負那些負擔了。謝玄死了,也就沒有北府軍的存在了。也就沒有所謂的背叛了。
可是東府軍完全沒有退兵的跡象,急的劉牢之再次向司馬道子求救詢問。
熬了56天之後,在1個寒冷的清晨,劉牢之被隆隆的轟鳴聲驚醒。
劉牢之連忙起身披掛,1邊詢問情形,1邊往衙署外走。剛剛走到衙署大堂,猛然間1個奇怪的嘯叫之聲穿破耳鼓,下1刻,大堂門口火光崩裂,整兒欲聾的爆炸聲響起,整個大堂被濃煙和塵土瞬間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