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辦公會’幾乎等同於一種小型的朝會。在這裡,許多問題得以解決。軍政大事,民生小事,都可以拿來討論,解決出現的問題,推進滯後的政策。
官員們每到‘辦公會’之前,都如履薄冰,自查自省,生恐在會上出醜甚至丟官。
李徽並非不給他們機會。有些官員行事不力,李徽會給他們時間彌補。隻要不是重大錯誤,造成重大損失之事,都有彌補補救的機會。但如果還是不肯用心解決,態度散漫,在‘回頭看’的環節,這些人都會被解除職務,一擼到底。不管是那個大族的子弟,都不予姑息,連丹陽李氏的子弟都不能例外。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場合固然讓人汗流浹背,也是許多人的大好機會。一些低級官員很少有機會見到李徽,更彆說展現能力了。在這樣的場合,真做實事的官員是有展現自已的機會的。他們也能被李徽看到,並得以重用。李徽便是通過辦公會發現和提拔了一大批官員。
總體而言,李徽將重心傾斜在了內政方麵。這既是一種對他自已的鍛煉和磨礪,也是眼下的需要。李徽對理政並非好手,但是他有後世的見聞,他知道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會發生什麼,需要怎樣的配套政策。
徐州的發展一日千裡,百姓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社會麵上出現的一些事情,有些是自已提倡的,有的是自然發展出來的,作為管理者,必須要及時的加以應對,以前瞻性的做法來進行引導和管理。
李徽一直堅信一點,隻有穩定的內部,才能爆發出強大的動力和凝聚力。隻有穩定的政局,才能在危機爆發的時候能夠提供強大的後盾和能量,應對一切危機。
人口、糧食、強大的內部凝聚力、百姓的信心、維護美好生活的願望,在麵臨危險的時候,這些都是強大的戰鬥力的源泉。
這固然是勞心勞力的事情,李徽也不想殫精竭慮的思考這些問題,逼迫官員們馬不停蹄的做事,給上上下下太大的壓力。但是,李徽不得不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外部的局勢動蕩,新的危機已經產生。過去平靜的不到兩年的時光已經被打破。一旦局勢延宕,便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對內政進行整頓。建立一個相對流暢運轉的內政體係是極為必要的。
外部的風水草動,李徽一直都保持著關注。特彆是大晉西北發生的事情,李徽密切關注著發展。
當初桓玄被任命為江州刺史的時候,李徽和荀康等人的研判便是,桓玄要借力行事,西北或將生亂。
近幾個月的情形發展證明了這個研判的正確性。隻不過,李徽沒想到事情的發展這麼快。兩個月前,桓玄進攻豫州,隨後楊佺期進攻荊州,桓玄兵發荊州。雙方在襄陽形成對峙。這一切讓人目不暇接。
桓玄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雖不知具體情形如何,但眼下桓玄和殷仲堪聯手對付楊佺期的局麵已經形成。李徽認為,除非楊佺期有奇招取勝,否則他必敗無疑。
而楊佺期一敗,桓玄又兵進荊州,下一個倒黴的便是殷仲堪了。桓玄即將一統西北之地,其實力將會極大膨脹。
不久前,司馬道子派人來見自已,詢問西北局勢,試探自已的口氣。李徽從他信上的語氣之中預感到了司馬道子想要出兵的企圖。如果是那樣的話,局麵將更加的複雜。
鑒於外部的紛亂,將有可能釀成巨大動蕩,波及徐州。李徽知道,徐州必須做好應對了。將重心從內政轉向軍事方麵,是時候對徐州這兩年的軍事發展進行盤點和檢閱,敦促將士們做好軍事作戰的準備了。
雖然李徽的總體想法還是高築牆廣積糧,儘量不摻和外部的紛爭,以爭取發展機遇,增強實力。但樹欲靜風不止,局麵的發展恐怕已經由不得自已安穩發展了。
從七月中開始,李徽開始了對徐州青州東府軍兵馬的巡視和檢閱。對相關軍事配套施舍,兵器作坊以及後勤相關事務的大檢查也同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