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朗點頭道:“主公,諸位。傳國玉璽的傳聞,想必諸位都有所聞。相傳乃先秦丞相李斯命工匠以和氏璧雕刻而成。這一點當無懷疑,秦漢之時書籍竹簡,皆有記載此事,這恐也是之後和氏璧不現於世的原因,因為和氏璧已雕琢為玉璽,再無此物。秦滅之後,子嬰獻傳國玉璽於漢高祖,傳國玉璽歸於漢室,此亦有正史所記。且我找尋到了漢時殘留詔書十餘封,皆有玉璽所蓋之印,比對之後,細微吻合,毫無疏漏。此為證據之一也。”
眾人紛紛點頭,這倒是有利的證據。漢朝的詔書上有傳國玉璽所蓋的印記,拿來做對比可以作為證明的依據。不過,作
偽者自然會想到這一層,精雕細刻足以亂真,光是這一點倒也不能完全證明。
苻朗顯然明白眾人的想法,繼續道:“光是印證比對印章字跡,尚不足以完全證明。故而我遍查古籍,追尋記載,被我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當年王莽篡漢之時,曾逼迫皇太後王氏交出玉璽。王太後怒而擲玉璽於地,斷其一角。王莽得知,以黃金鑲嵌修補。此事史書皆有記載。根據此事記載,傳國玉璽當缺失一角,以黃金補之才是。然而事實上,這枚傳國玉璽四角完好,唯有一隻龍角缺失,以黃金修補。我本以為,這可以證明我手中的玉璽為假,因為缺失的非玉璽四方之角其一,而是龍角。和記載不符。此事曾困擾我許久,令我夜不能寐。”
眾人這才注意到,那傳國玉璽下方四方完好,上方五龍交紐處有黃金修補的龍角。這確實和傳聞不符。
“是啊,這完全不符史書之載啊。如何解釋?”趙墨林皺眉道。
苻朗微笑道:“我查閱半年,搜尋緣由。終於找到了王猛新朝時的兩本記載。一本為《新朝廣記》,一本為《秘聞雜書》。書者一為新朝官員唐玉,一為宮廷內史趙無為。這兩本書上記載的是,當初王太後確實砸壞了玉璽,但斷的正是龍角。龍角細幼,以太後之力,擲於宮中氈毯之上,怎可令四角崩壞?隻有龍角脆弱,放有可能斷裂。而新朝詔書上,玉璽之印完好,並無修補缺失之痕。可見,當初隻是斷了龍角。史者穿鑿附會,故而以訛傳訛。由此可知,同此玉璽形製吻合。此乃證據之二也。”’
眾人儘皆恍然。原來這裡邊居然有這樣的隱情。
趙墨林沉聲道:“那兩本書,以及相關詔書作為證據,可否借我一觀。”
苻朗沉聲道:“相關證據我都保存完好,回頭便命人呈上,供諸位過目證實。”
荀康道:“還有其他的證據麼?”
苻朗道:“當然有。大漢國滅之後,傳國玉璽為曹丕所得。書載,曹丕命人刻字於玉璽肩部,以示國祚正統,避免有人議論他篡漢得位不正。那幾個字為:大魏受漢傳國璽。表示乃獻帝禪讓得位,而非篡奪。諸位請看,那玉璽上是否有此七字?”
荀康細細觀察,果然在玉璽肩部看到了一些磨損的字跡。隻是字跡磨損,幾無可辨認。
“字體不全,難以辨認。字倒是有的。咦?這裡倒是有四個字:天命石氏。這又是怎麼回事?”荀康叫道。
苻朗嗬嗬笑道:“那就對了。魏滅之後,玉璽歸於大晉。武帝得璽,一統天下。然永嘉之時,北方亂起,關中歸於漢趙。漢趙自詡為大漢後裔,得玉璽乃理所當然。但漢趙為石氏所代,便為石趙,便是我大秦的前身。石氏自詡為正統,便磨滅曹丕所刻之字,於玉璽右側邊刻‘天命石氏’四字。這便是荀大人看到的那四個字。那‘大魏受漢傳國璽’七字,之所以磨損難辨,便是石氏所為。而這便是證據之三。此玉璽上的損壞,磨失,新增刻字,皆同史載相合。綜合以上三個證據,此傳國玉璽豈能是假?”
眾人豁然開朗,所有心中的迷霧和疑惑都被澄清,紛紛點頭而笑,讚歎不已。
“主公,諸位。傳國玉璽現世,此乃驚天大事。苻朗說的已經很明白了,此玉璽絕非贗品。今日為主公所得,此乃天意,可喜可賀。這豈非是天命所歸之兆麼?諸位,你們說是也不是?”荀康沉聲道。
所有人都紛紛點頭,七嘴八舌的道:“正是。此乃天命之兆,主公乃天命所歸之人,當成大業,不可違天命。”
李徽沉吟不語,盯著那枚玉璽。既感慨苻朗用心考證,又唏噓這枚玉璽曆經曆史的風雨,見證了無數的興衰,今日居然出現在自已麵前。這真是有些不可思議。
對堂上眾人所言,李徽恍若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