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城西百裡,西山東麓莽林的邊緣,曾經坐落著一座規模宏大的書院,
如今這書院已經徹底荒廢,高大的樹木和長長的野草肆意生長,將庭院廳堂遮掩,青苔和藤蔓爬滿了高大的圍牆。但是寬闊的石板車馬道和深深的車轍印依稀顯示出過去幾十年的輝煌煊赫。
這裡就是曾經江南第一富豪家族顧家捐資興建的杭州西山書院。
在它背後是西山到天目山乃至到黃山一帶綿延成片的群山莽林。自宋元以降,雖然江淮中下遊流域人煙稠密,物阜民豐,但緊挨蘇杭的這一片山區,始終蠻荒原始,人煙稀少,莽林幽深。
可以說這一片號稱是江南邊上的小鄖陽府(湖廣西部的鄖陽府,靠近神農架和商洛山),在其中生活的除了少量漢人,還有很多蠻僚民族餘脈,還有例如佘族這樣的古老山民民族。可謂是漢僚混居,處處窬麵鳩形之輩。
西山書院遠離繁華無度的杭州城郊,緊靠著這片布滿參天古木的森林。
原先圍繞這一座規模宏大的書院,甚至形成了一個小鎮。書院有學田,有大量佃農,雜役,傭人在此生活。
這小鎮就名為書院鎮。
如今鎮上居民數量已經大不如前,隻剩下一些佃農,樵夫,燒炭工在此生活。
而當年書院開墾出來的學田和在學田上永佃的佃農們則一起作為閒田白地,劃歸了吳王府王莊,由杭州知府衙門代為管理征收。
由於此處過於偏僻,加之無論是前往廣德,徽州,或者是金華,都不會直接走這一大片山區和蒼茫莽林,所以也極少有客商往來於此。
因此書院鎮上也基本沒有什麼客棧酒樓,隻有幾個茶館和包子鋪供該鎮如今唯一往來較多的外來人群購買飲食。也就是燒炭工和樵夫們。
因為杭州一帶人煙鼎盛,本朝又已經大體太平了二百年,城鎮周邊的林木幾乎都被砍伐殆儘。方圓數十裡地內,除了吳王府和富商豪紳家的庭院園林中還有些樹木外,整個杭州城內外都是一片光禿禿的了。
所以,到西山一帶砍柴燒炭,再拉到杭州城賣掉,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營生,收入也是可觀的。
七月二十這一日傍晚,有十二名男子,騎馬自北方而來,進入了書院鎮。
對這個鎮子來說,這是十來年不見的稀客了。
曾幾何時,有大量青年才俊在西山書院讀書時,也曾經有不少鮮衣怒馬的少年郎策馬奔馳,在鎮子邊緣訓練騎射。
而今日這十二騎,為首一人身穿月白長袍,冠帶不俗,氣質挺拔。腰間佩著長劍,馬鞍上插著開元弓。
其餘十一人,雖然高矮胖瘦各有不同,但都衣著整潔,眼神乾練,帶著腰刀,銅鐧,鐵鞭等物。馬鞍上全都有開元弓或小稍弓,還掛了一杆鳥銃。
他們十二人二十匹馬,魚貫有序的進入了書院鎮。
那身穿月白長袍,眉目俊朗不凡的男子,正是楊文觀。緊跟在他身後的,是錦衣衛南鎮撫司指揮使金義派來協助他的錦衣衛緹騎飛羽百戶胡林。
胡林中等身材,國字臉,身形極為結實乾練,一看那手肘手掌,就知道是百步穿楊的好手。
胡林對楊文觀道:“楊公子,這個鎮子沒有可以投宿的客棧,也沒有官府驛站。我看我們就跟此處的裡長打個招呼,讓他給我們分到各處民居中借住一晚即可。”
楊文觀看了看這鎮子道:“我看這鎮子裡有很多荒廢的宅邸,我們何必叨擾本地民戶?吃過東西找幾間破房子住一晚便罷了。”
胡林聽了倒也不置可否,反正金義給的命令是幫助並監視楊文觀,睡一晚破房子算不得什麼辛苦,明天開始他們還得鑽山溝子呢,到時候進了深山老林,更加難受。
他們找了一間最大的茶水鋪和包子鋪,把馬係在路邊後坐下購買吃食。
這裡說是茶水鋪和包子鋪,實際上也就是幾間茅草棚子和兩間泥夥房,不過在這樣的小鎮,已經是大店了。
桌椅破破爛爛,包漿醇厚。
楊文觀一看,就知道是平時那些賣力氣的樵夫和燒炭工常來坐的,人的汗水和老泥才會形成這樣的包漿。
老板是個很老的老頭子,平時就他和兒子兩個人忙,人多的時候還會叫上附近幾個佃戶的農婦來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