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一開始是應付,把軋鋼廠車子的耗損,以及維修費用,跟彆家車子的這些開支,做了個對比就報了上去。
卻並沒有通過,在軋鋼廠內部就打了回來。
原因很簡單,楊廠長要求的是你現在用多少,能節約多少。
而不是彆人用多少,你比彆人節省多少。
這話有點繞,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常教孩子的那句話,~你得跟自己比,要一天比一天優秀。
如此而已。
當然,楊廠長的眼皮有點淺。大領導讓他關注廠裡,他就隻是盯著廠裡。
這也就是位置決定著腦袋的原因。楊廠長從來沒有想過,全國那麼多汽車,如果每輛車都能節約那麼一點,那又該是多大的一筆。
從原劇裡也可以看出來,楊廠長這人,不是不活泛,不然也不會帶著放映員跟廚子去大領導家拉攏關係。
但對待工作,思想的僵化是肯定的。
………
一種氛圍一形成,那麼在裡麵的人,就會越發的尊重這種氛圍,而且在上麵作出成績。
比如吃吃喝喝,一幫人在一起吃吃喝喝慣了,總有人想玩出新花樣。
而汽車班也是如此,都習慣了何雨柱立下的那套規矩,而且從這套規矩裡發現了實際的好處。
那麼必然就是,所有的司機,都會自發的遵守,以及完善這套規矩。
細化,都是從小到上慢慢出現的,然後再被某一個有眼光的領導用文字總結出來。
何雨柱彆的沒有,但對於司機師傅們細化出來的東西,總會拿著跟記憶裡的事情作比較。
感覺比原來便利了,那就執行。
當然,過程中,也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問題。
拆拆裝裝當中,出現最多的問題,就是螺絲螺母的滑絲問題。
這個原因很多,螺母材質,熱處理什麼的不達標,還有就是平時操作時不注意的問題。
比如,現在幾個年輕司機就對著一個滑絲的螺絲在頭疼。
這種事情很常見,麻煩有,但太常見了就是大麻煩了。
生產技術跟不上,必然是這樣那樣的小差距,小差距累積多了,也就成了大差距。
像車子上的螺母螺絲,難免有損壞,一般出了問題,就是換一顆螺絲而已。
但當時對於這方麵的標準執行還真的沒什麼標準化,所以質量好的,質量差的,就得看個人運氣了。
這時候的維修保養什麼的,哪怕何雨柱再細化,也難免暴力敲敲打打的事情。
三敲兩敲,再加上產品原本的質量問題,所以這些東西的生命力短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這種事情,像常師傅這樣的老師傅都是處理出經驗出來了。
搞了一塊小紙皮墊上,把螺絲擰了下來,就是往廢品箱裡一丟,然後直接換了顆新螺絲。
那時的扳手,還是以普通扳手為主,活動扳手那種,也就是u字形,往裡麵一卡,能包住四個麵。
稍微擰幾下,用力不當,或者沒卡準,出現滑絲問題就很常見。
所以大車班的廢品箱裡,這種滑絲的螺母螺絲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