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科傅科長一個頭兩個大,作為軋鋼廠技術科的科長,傅科長不是沒本事,而且也是師出名門。
在軋鋼廠的技術攻關上,技術科立下的功勞,也是一筆筆的記錄在小本本上。
可以說,軋鋼廠能夠發展的這麼快,從千多人的小廠向著萬人大廠邁進,傅科長他們的功勞是最大的。
什麼產品,什麼技術指標,隻有你能達到,上麵才會把生產任務交給你嘛!
不然就算軋鋼廠招一百萬人,沒活乾,那也沒個卵用。
所以,雖然技術科平時在軋鋼廠好像沒什麼存在感,卻是軋鋼廠最重要的存在。
就算何雨柱經過段副廠長報上去的培訓班想法,也得技術科研究過後,形成規則,這才辦得起來。
當然,那時候,公私合營才開始,技術科才新建立起來,全部精力還是用在熟悉廠裡的各種機器以及老工人的技術含量上麵。
而現在,經過幾年的發展,技術科已經算是完善了,正是為軋鋼廠的生產保駕護航的時候。
楊廠長把任務交待下來了,搞一個產品,上廣交會。
傅科長詫異的問道:“是車子上的配件麼?那個文件庫裡應該有吧?”
當傅科長問為什麼想起這種扳手的時候,何雨柱見自家徒弟上不了台麵,也隻能親自出馬。把大佬們領到了廢品箱這一塊。
傅科長等人也笑了起來,他們並不認為小王的話有什麼問題。要司機能搞發明,那麼要他們技術科乾嘛?
到了傅科長手裡,就不是這樣了。
套筒扳手的發明是1964年,為了這個事,發明人還跟當時的公司打了一場官司。最後那家公司敗訴,賠了發明人彼得.羅伯茨800萬美元。
所以這玩意的市場價值可想而知。當然,何雨柱不是專業人士,所以對於套筒扳手的具體技術指標,一點都不清楚。
而且他也不想出這個名。
當然裡麵有一些技術問題我們也不懂,但造成滑絲是肯定的。
傅科長先是打了三四個電話出去,不到半天,騎車的,坐車的學術大佬就來了好幾位。
小王搖頭,說道:“不是,那邊路科長說是他們大車班發明的一套維修工具。這些司機也真是閒的,不好好開車,搞上發明了。”
可是軋鋼廠不同啊!
但事實上,一顆再沒技術含量的螺絲,如果形成了產業化,規模化,也是一筆大生意。
不過出於糊弄的態度,還是從小王手裡接過了圖紙,準備隨便標幾個數據,讓車間給生產一下得了。
這也是傅科長師出名門的底蘊,遇到個什麼問題,一個電話,就能拉來一群援兵,還個頂個的大佬。
等到楊廠長聞訊趕到技術科的時候,傅科長已經領著大佬們到了大車班維修處。
不過,那天我們的學徒陳小山說了一番話。
拿著一疊繪好的圖紙讓傅科長簽字。
關鍵這時的軋鋼廠並不是光生產這些,還有一些特殊產品的加工。像易中海此類的鉗工就是乾這個的。
特麼的,領導動動嘴,技術科所有的技術員頭發都薅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