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不科學的假肢外,《紫羅蘭永恒花園》本身可以說是一部比較“現實”和“科學”的作品,基本是以二十世紀初為背景,而原作中的那場令薇爾莉特與少佐分離的戰爭,原型毫無疑問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從第一集開場的雙翼戰機便能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可能還有這樣的雙翼機作為主力戰機服役),而且此後的劇情也不斷展現出間戰時代的時代風貌。
因此,在觀賞這部傑作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作者心頭:這些飽經戰爭摧殘的人們,認為這場延續了四年的世界大戰將是“終結一切的戰爭”的人們,在二十年後麵對另一場更為殘酷和血腥的戰爭時,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尤其是我們的手記人偶薇爾莉特在那時應該才三十多歲!
本文試圖對這樣的疑問作出作者自己的回答。
既然原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讀者可能會抱有疑問:原作中的薇爾莉特和少佐的軍服是灰色的,少佐本人帶著盤花肩章,而且他們的鋼盔也德味十足,明明該是德國人,可為什麼作者硬要將他們扭曲成法國人?
對此作者認為,雖然在服飾上薇爾莉特和基爾伯特少佐似乎應當是德國人,更何況薇爾莉特頭發和眼睛的顏色也更像一個日耳曼人,但從劇情的邏輯來說,薇爾莉特和基爾伯特映射到法國更為合理。
首先是主角團的姓名。基爾伯特少佐的姓:布乾維爾(或日語讀音布甘維利亞),這個姓氏顯然源於法國十八世紀的航海家布乾維爾,太平洋上的布乾維爾島便以此命名。除此之外,在法國陸軍曆史上的確有這麼一位吉爾伯特,不過他最出名的時候是在上尉時期提出過“法國狂怒”的戰略思想,即不顧一切發起進攻,這一思想影響法國頗深,基於此思想製定的“第十七號計劃”在一戰初始使法國遭受重挫。郵局老板克勞狄亞·霍金斯的姓氏英味十足,但名字克勞狄亞卻帶有明顯的拉丁風格,而法國常見姓氏中的確有同詞根的“克洛德”。薇爾莉特的名字更是來自於英語或法語,因為德語的“紫羅蘭”完全與violet(法語是violeta)無關。
外傳中,薇爾莉特結識的女貴族:伊麗莎白·約克,從名字上看完全就是個英國人,她嫁到了“尼維爾伯爵”家。尼維爾在曆史上也確有名人,1917年的法軍總司令便是羅貝爾·尼維爾上將(也有的書籍或資料譯為尼維勒),該將領之所以就任法軍總司令,便有其與英國聯係較深,便於協調關係的緣故,那麼尼維爾上將家中的晚輩與英國人結婚也能解釋得通了。
如果說主角們的姓名尚跟作者不熟悉德國常用姓名有關,那麼戰爭形勢更說明了薇爾莉特的國家與法國更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