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那邊,現在都在靜觀墨西哥戰爭發動以來的局勢變化,現在墨西哥在後退,但是每天奧匈推進速度,也就是在10公裡左右,這雖然勝利但是相信奧匈的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不會滿意的,畢竟直到現在,奧匈投入總共近7萬人你,占據的領土還不到人煙荒蕪的20萬平方公裡,戰爭已經開始近半年了。
彆說甚至路途遙遠,跋山涉水之類的,要知英國占領緬甸的時候,隻是用了不到半年,而是是占領全境的那種,再看看墨西哥,奧匈帝國不向英國低頭都不行啊,人家那才是效率。
威廉四世對北美那邊,倒是不太擔心。
看會書中的緬甸曆史,認真無比。
緬甸對英國有什麼優勢在1830年代,答案是沒有的,=儘管緬甸作為防守方有道義上的優勢,但是緬甸長期脫離人民群眾,讓緬甸底層人民對王庭怨氣很大,英國也因此成功煽動各個民族的反緬情緒,讓緬甸的其他民族人民抗議熱情大打折扣,緬甸軍隊雖然多是戰場上的老兵,但是對打英國人的這件事情上士氣並不高。
1825年英國選擇佯攻西線,吸引班杜拉的軍隊援救阿薩姆,隨後趁著南線空虛,集中一萬多殖民軍隊逆流而上,之下仰光等城市,等班杜拉的6萬軍隊長度跋涉返回仰光的時候,以逸待勞的英軍以絕對優勢力量吊打了緬軍,一步到位400人的代價換了緬甸5000多刃刨,擊殺了班杜拉將軍,占領了曼尼坡和阿拉乾和毛淡棉等地區,不過英國軍隊自身因不適應緬甸的熱帶山林地形的氣候,非戰鬥折損了很多人。
緬甸跟東南亞那邊一樣,都是熱帶雨林氣候,溫帶亞熱帶人其實很難生存的,特彆是在野外,當年美利堅在南北越就是吃透了苦頭,法蘭西殖民上百年的殖民還是難以占領那裡,隻是殖民,沒有成為海外領土,就是因為哪裡的骨頭太難啃了。最後不得不放棄,沒想到之後美利堅也上去,可惜咬的地方還是法國人咬過的,肉啃到多少,自身牙齒卻是掉了幾顆。
1826年2月,英軍緊逼首都阿瓦,緬甸朝野震驚恐懼了,這次才明白英國人如虎狼凶狠,被迫簽訂了《楊達坡條約》。
該條約規定,緬甸不得乾涉阿薩姆、卡恰爾和德紮依恩季等個公國,若開邦、丹那沙林在薩爾溫江以南的部分割讓給英國。,分四期支付100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常駐總督,簽訂緬英通商條約,允許英國艦船在緬甸港口自由航行,緬甸接受英國派遣的代表駐紮在緬甸京城,雙方人員可以自由通商,人身財產和安全應得到保障,連這樣就能夠保證英國繼續加大對緬甸的國內滲透。
威廉四世看到這裡,已經不用看後麵的,隻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一盤散就隻能是人家嘴邊的一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