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一文定風波(2 / 2)

學術地位之爭,猶如道統之爭,不分個你死我活,又怎麼會落幕呢?

劉紅民等了好幾天,都沒有等到夏教授的發難。夏教授也回來上課了,也不提劉紅民論文的事情了。

不過,劉紅民也被夏教授無視了,不管提問還是交流,仿佛劉紅民不存在一樣。

劉紅民被他孤立了。

對此,劉紅民不置可否。就夏教授的水平,他還真沒看上,不然他也不會特意選擇陶教授。

陶教授才是有真學問的人,各種典籍記錄了如指掌,很多都不需要翻書,就知道上麵寫的什麼。

這種近乎過目不忘的本事,劉紅民佩服不已。再加上兩人對於曆史的觀念相同,劉紅民決定以後考陶教授的研究生。

班上的同學也都鬆了一口氣,他們還真怕劉紅民和夏教授成為死敵。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同學,他們夾在中間很難受的。

不少人埋怨劉紅民,為什麼要和老師作對。對於這種埋怨,劉紅民總是說青出於藍勝於藍,如果連老師都不敢質疑,又怎麼能勝於藍呢?

對著這頭倔驢,同學們實在沒有辦法。不過劉紅民也就在學術上倔,生活中為人還是很溫和的。

他經常請同學們吃飯,吃人嘴短,同學們也不好多說什麼。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一頓頓飯中,他們的思想潛移默化的被劉紅民影響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劉紅民的學術思想公正,和他接觸長了,同學們想不被影響都難。

彆說這些中國古代史專業的學生了,就是中文係的古典文獻專業,也都被劉紅民影響了。

葛朝光和劉紅民一起寫了論文,就被劉紅民樹立了“一切看證據”的史學觀。古典文獻專業的同學,也逐漸被他影響,不然他們也不會為劉紅民發聲。

查劍英知道這事之後,還特地跑來“慰問”一番。

她頗為遺憾的說道:“紅民,我們差了兩天,就能在香江見麵了。”

劉紅民笑著說道:“以後肯定能見到的。怎麼樣?這次去香江有什麼新的收獲?”

“收獲還是有不少的。”查劍英說道:“在香江,年味更濃一些。他們保留了很多過年的習俗,都是我們這邊舍棄的……”

劉紅民點頭,“我們的確都是了很多傳統習俗,不過有些不好習俗的確該丟棄,有些有意義的習俗也應該被恢複。”

這些話,要是放在幾年前劉紅民根本不敢說。但是現在說出來,是沒有問題的。

按照曆史發展規律來看,很多傳統都會逐漸恢複。國家在這方麵也逐漸重視起來,啟動“非遺”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聊著聊著,兩人又聊到了《大宋提刑官》。

查劍英帶有歉意的說道:“紅民,我替張德寧和你說聲對不起,她找你麻煩主要是為了我。”

“為了你?”

劉紅民想了想,立即明白怎麼回事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