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偵探劇熱潮(1 / 2)

這年代的人並不以政付推動為恥,反而以此為榮。

彆看這年代文學昌盛,但其實讀書看報的人並不多。除了學生、教師,就是各部門單位職員,加上一些熱愛文學的工人。

這部分人連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都沒有。

就是靠著這幾百萬人,硬是造就了八十年代波瀾壯闊的文學熱潮。

大學生畢業之後,也是分配到各部門單位,所以這時期的政付在文學界威望很高。《人名日報》為《大宋提刑官》發聲了,也就沒有人敢沒事找事。

夏教授這群人每天在報紙上看到《大宋提刑官》評論文章,都氣的肝疼。每生一次氣,他們對劉紅民的恨意就多一分。

他們蟄伏了起來,隻等劉紅民的熱度降溫了,才好找機會收拾他。

京大出版社派李煥方來找劉紅民,想要拿到《大宋提刑官》的發行權。

劉紅民沒有立即答應,就算發行《大宋提刑官》,也要等《京城文藝》4月刊發刊了才行。

不然書籍先上市了,還有誰會買《京城文藝》啊?

到時候《京城文藝》銷量下滑,就算周豔茹不找他麻煩,張德寧也會殺上門開。對於查劍英這位閨蜜,劉紅民可不想招惹。

李煥方聽到了劉紅民的顧慮,立即說道:“這個你放心,我們就算想要先發行《大宋提刑官》都做不到。現在的印刷任務已經排到了五月節,插隊的話,最早也得5月末才能鋪貨。”

雜誌的銷售周期一般是前三個月,第一個月銷量最大,後兩個月主要是清理庫存,能多買出去一本就少賠一本的成本。

聽到這話,劉紅民這才放心。不過,他還是在合同上寫明了這個條款。

“李哥,咱們先小人後君子,你也彆怪我不近人情。”

李煥方無奈的說道:“行,我還能騙你咋地?”

劉紅民也不解釋,這種事情不能等被騙了才做,必須將其扼殺於萌芽之中。

李煥方牢騷了兩句,和劉紅民簽了合同,帶著稿子回來出版社。

劉紅民給《京城文藝》和京大出版社的稿子都是複印的。雖然複印的價格有點貴,但是劉紅民不差這點錢。

《京城文藝》給了千字八塊五的稿酬,京大出版社直接給了封頂千字十塊錢的稿酬。

《大宋提刑官》一共55萬多字,兩家稿酬加起來超過一萬塊。不過,劉紅民還是覺得虧,相對於稿酬,他更想拿版稅。

按照《京城文藝》的銷量推斷,《大宋提刑官》的銷量差不多能超過百萬本。

按照10%的版稅計算,一百萬本劉紅民至少能那二三十萬。而按照稿酬,他最多隻能拿五千多塊,差的太多。

好在,劉紅民也沒指望在國內賺大錢。畢竟國內百廢待興,以目前這個階段,一部小說能賺一萬塊,已經很了不起了。

國家急需外彙,有本事的人就應該去賺外國人的錢。

劉紅民已經將少包2六部寫完了,並且寫信通知了香江方麵。相信用不了多久,明報、RTV、三聯出版社就會派人過來和劉紅民談發表、發行以及改編的事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